| ||
| ||
| ||
| ||
| ||
| ||
| ||
|
时间似乎可以带走一切。本周,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去世了,阿巴斯离开人世已一年,而香港回归的时间则悄然来到二十年。人无常在,花无常开,人总要迎来死亡,而红极一时的香港流行文化也渐渐没落。但正因此,我们才应活在当下。
然而,当下却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充塞。无论我们讨论多少次“焦虑”“傲慢”“浮夸”,它们依然还在。如何渐渐摆脱?或许,回归真实是一个途径。
热点
虚伪才是我们的敌人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今这个社会的确充斥着焦虑、傲慢、自卑与恐惧等大量情绪。也许正因此,我们才如此渴望宁静和智慧。人们到处求索,佛教因此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和尚开豪车、戴名表的新闻不时出现,朝阳区有“30万散养仁波切”的调侃也让佛教、修行这些词汇蒙上了暧昧的阴影。近日,借《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书评君采访了该片导演宗萨仁波切。
对他的采访从电影到文学,从心理学到佛学,跨度很大,但都围绕着当代人的生存困惑。在他的回答中我们可得知,佛教并非以虚无主义为主要论调,也并非让人“隔断尘世”,抛弃欲望。他说,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而修行以“真”为要义,宗萨的力量即来自他的真实。也许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修行”,但宗萨面对生活的真实和智慧却能让我们有所反思。回归真实,不要傲慢、虚伪、执着,也许问题就有了部分解决途径。
游戏并没有那么糟
最近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成为公共话题,因由是杭州的一位13岁少年因家长阻止其玩该款游戏而从四楼天台跳下,致双腿骨折。以此为出发点,关于游戏与孩子的讨论越来越多。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的讨论并非一味批评游戏,除了认为游戏让孩子患上网瘾,玩物丧志,更多元的声音开始出现。
书评君推出的《游戏并没有那么糟》一文,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出发,尽量客观地表达了游戏带给玩家的影响。《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简·麦戈尼格尔在书中表示,“绝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报告说,他们平均每天花15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抽空在电脑上玩游戏”,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对游戏积极面的发掘中,比如游戏带给孩子的创造力。可以说,没有哪样东西是绝对好的,反之一样。游戏到底对孩子有益还是有害,还是取决于人们对游戏的使用方式。
观察
与精神病人短兵相接
精神病症对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在此类病症中,精神病却很少被提及,或说被规避。扭曲、狂乱、危险、恐怖,大部分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模糊理解大概就是这样。这也让很多人不愿谈及、更不愿接触这一人群。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了解他们是必要的。
幸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在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心理咨询师春媚的《疯癫笔记》分享会上,她分享了对美国精神病院、精神病人、整个职业系统的观察,在与纪录片《囚》的导演马莉的对谈中,则将话题延伸至美国对待精神病人疾病化、职业化的经验。书评君在《与精神病人短兵相接》的推文中,整理了两人对现场问题的回答,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去了解,我们才能知道,他们并不“可怕”,而往往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方。有了更多的关注,也能帮助他们争取更好的医疗和社会服务。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至今已满二十年。这二十年,流光如梦,香港文化变化巨大。曾经,那里是中国潮流的风向标,无论是黄家驹的歌、王家卫的电影,还是林青霞、翁美玲等人的发型,都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几乎每个少年都一度陷入金庸营造的武侠世界,或许也都梦想成为一代大侠。而至如今,香港流行文化虽依然有影响,但已无法与昔日相比。
在《重温香港二十年:繁花盛开 流光如梦》这条推送中,书评君带大家回顾了香港流行文化的脉络。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到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到金庸、蔡澜,这些成为一代人共同生活记忆的人与物,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终也耐不住时光流转,黯淡寂寥了。我们回顾这些,就像回顾一代人的生活,带着历史的视角去品味和思考,于是我们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纪念
他的诗还有樱桃的滋味
除了导演这一身份,阿巴斯还是位诗人。近期,他的《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中译本出版,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他,书评君也在《今天阿巴斯离世一年,但他的诗还仿佛有樱桃的滋味》中整合了他的诗,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他。
阿巴斯从小受诗歌的熏陶。他认为,诗歌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在伊朗,相对质朴的民众都怀有一种表达起来很有诗意的人生哲学。一旦拍起电影来,这就是一个宝藏,可以弥补我们在技术方面的不足”。可以看出,诗歌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巨大,从他日本俳句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电影镜头下那种静默的意象之美。通过欣赏他的诗歌,我们看到一个更完整的阿巴斯。
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去世
2017年6月27日,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因病在波士顿家中去世,享年88岁。彼得·伯格专注于研究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思考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这位伟大社会学家的离世,重新引发了我们对当今世界宗教、全球化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如今的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元文化的碰撞造成的诸多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书评君在《多种宗教如何在世俗世界中共存?|纪念彼得·伯格》这条推送中,回顾了彼得·伯格对多元化世界中道德争议、宗教问题的思辨和看法,用他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纪念他。
栏目
曾经迷恋郭敬明
即便在阅读的道路上,也不会一帆风顺。尤其刚开始时,我们的判断力弱,也会迷恋烂书。相反,有些书则是,曾经你捧起它,觉得难以卒读,却随着岁月积累,读出了它的好。
本周的“一周话题”,书评君便向大家征集了上述两种阅读趣事。不出意外,郭敬明风靡一时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上榜,与此同时,如《悲惨世界》《活着》《小王子》等经典作品在此时也值得我们更深刻地去阅读。
词中之龙辛弃疾
“周末读诗”栏目古今中外的诗人无所不谈。刚从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的残酷与美中走出,我们就回到了中国古代。
辛弃疾生于金国,一生心念恢复中原,年少时倒也曾率兵抗金,却在盛年被黜,满腔抱负无处抒发,这才有了豪放的词中之龙。连续两期,诗评家江弱水带我们从辛弃疾的词切入,用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和《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的分析,探索这颗感情热烈的灵魂。
繁花一问金宇澄
“我有嘉宾”第6期的嘉宾是《上海文学》执行主编、《繁花》作者金宇澄。他常说,假如一旦无力,要到传统中寻找力量。
从传统中寻找力量,如何寻找呢?又从哪些传统中去寻找?甚或,你认同传统的力量吗?关于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向金宇澄提问。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赶紧去“我有嘉宾”栏目中去发问吧。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张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