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70余件作品包括伦勃朗11幅画作以及维米尔首幅在京展示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 ||
| ||
| ||
| ||
| ||
|
如果说现在是个自拍的时代,那么17世纪的荷兰就是个自画像的时代,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伦勃朗·凡·莱因。他是荷兰黄金时代最热衷自画像的画家。
近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示。
“莱顿收藏”以伦勃朗的故乡——莱顿命名,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
展出的70余件展品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三大主题,其中包含欧洲17世纪最伟大画家之一的伦勃朗11幅画作,还有维米尔首幅在北京展示的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展览还着重展出来自“精细绘画”(fijnschilders)的创作,包括伦勃朗的首位学生格里特·德奥以及他的两位杰出弟子弗兰斯·范·米里斯和戈特弗里德·沙尔肯等人的多幅艺术佳作。展览将展至9月3日。
作品解读
解读者:拉莱·耶格尔-克拉斯谢尔特(本次展览策展人)
伦勃朗《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1634年,板面油画,71.10×56.00厘米
伦勃朗在1634年创作了这幅自画像,当时他刚刚离开故乡莱顿不久,来到阿姆斯特丹,为知名画商亨德里克·凡·厄伊伦比格管理作坊。同年,他与厄伊伦比格的侄女沙斯姬亚·凡·厄伊伦比格结婚。在这幅自画像中,伦勃朗把自己描绘成自信的年轻人,他充满自信地直视观赏者。贝雷帽的波浪状帽檐给他的双眼蒙上了阴影,他似乎在看着观众,似乎又有所掩藏。
伦勃朗《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1635年,布面油画,138×116.5厘米
明亮的房间里,女神密涅瓦正端坐在桌旁。她身穿点缀金色刺绣的蓝色衣服,肩上披着一件华美的斗篷。密涅瓦的坐姿是男性学者在书房里的经典姿势,但伦勃朗却把它用到这位司掌战争、智慧、艺术、医药和纺织技艺的圣洁女神身上,还用多种标志性物品展现她的特点,包括精美挂毯、厚重书籍、地球仪以及带着戈耳贡头像的盾牌。伦勃朗为密涅瓦精心绘制出光辉灿烂的服装,这也展现出他对荷马史诗的熟悉,密涅瓦在古希腊的对应者是雅典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雅典娜就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伦勃朗《失去知觉的病人》(又名《嗅觉的寓言》)
约1624年-1625年,木板油画,31.75×25.40厘米
这幅作品对绘画程式的把握以及对淡紫、蓝、金等颜色的使用,与伦勃朗的其他五官感觉名作保持了一致风格。该画大约完成于1624到1625年,描绘了在治疗过程中晕倒的一位年轻人。年轻人处于前景非常醒目的位置,他瘫坐在靠背椅上,布满彩色条纹的居家长袍从胸口处敞开。一位老妇人试图用嗅盐让他苏醒过来,而医生却在一旁无助地观望。“医生”身上穿着老式的衣服,背后墙上陈列着简陋的器具,通过这些细节,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对自己的职业一无所知。
扬·利文斯《自画像》
约1629-1630年,木板油画,42×37厘米
这幅自画像采用了近景,构图非常大胆,画家让头部、肩部占据了大部分画面,极富穿透力的眼神以及飘逸的长发凸显在画面上。画中人睁大眼睛,认真地注视着画外的某样东西,这说明画家正通过镜子细细端详自己的面部特征。描绘面部的生动笔触、落在头发上的柔和光效、紧紧围住脖子的围巾,这些都体现出了活力和激情。这幅自画像诞生于利文斯绘画生涯早期一个极其高产的阶段,也代表着该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这个阶段,利文斯频繁与伦勃朗切磋艺术观点和技法,但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中哪一位将在今后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约翰内斯·维米尔《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约1670-1672年,布面油画,25.5×20.1厘米
这幅画与维米尔晚年描绘的年轻女子演奏乐器的作品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手法。画中女子坐在维金纳琴前,手指温柔地触摸着键盘,她望着观赏者,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暂停演奏的动作带出了瞬间的私密感及可察觉的静谧感,营造出一种凝固的美。光线从上方的窗户进入,微微照亮了她的半边脸和颈上的珍珠项链。以上细节加上她的缎面衬裙和装点卷发的红丝带,都表明了她来自上流社会。维米尔描绘女子演奏乐器的画常与求爱有关,在这里,观赏者可以假设自己是潜在的追求者。
伊萨克·乔德尔维尔《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画像》
约1631年,木板油画,70.80×50.50厘米
乔德尔维尔是伦勃朗的第一批莱顿弟子。这幅画像创作于约1631年,当时乔德尔维尔在伦勃朗画室的生活即将结束。这幅作品展现了伦勃朗身着颇具东方风格华丽服饰的风采。画中的伦勃朗戴着饰有羽毛的多彩头巾,穿着丝质外衣、系着腰带,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叉在腰间。他面对着观赏者,睁大双眼,流露出自信的神情。这幅画对于理解伦勃朗早期的教学方法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直接临摹了伦勃朗于1631年所作的《自画像》。乔德尔维尔版本的色调不同于伦勃朗的原作,前者的明暗对比更加丰富、更具戏剧色彩。
伦勃朗小传
从莱顿城出来的画家
伦勃朗(1606—1669)于1606年生于莱顿,他的家境很普通,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但在这座城市中,他可以接触到大学周边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以及以纺织业为中心兴起的商业环境。
对伦勃朗重要的艺术家有扬·利文斯,他们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在同一个时代生活在莱顿城。另一个对伦勃朗艺术生涯的早期很重要的画家是皮特·拉斯曼,伦勃朗在拉斯曼那里学到了如何描述宏大而充满戏剧性的历史题材以及圣经和古代题材,在拉斯曼和其他莱顿城的艺术家之中,伦勃朗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伦勃朗在17世纪开辟了一代新风,有人说他以黑暗来描绘光明,在卡拉瓦乔式明暗对比画法的基础上,他的用光比卡拉瓦乔更微妙、更整体,也更强烈,形成了自己的伦勃朗式明暗画法。他笔下色彩轻重有致、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佛芒坦视他为“夜光虫”。他的色彩总是那么深沉厚重,在一片深棕色的基调中,他谨慎地使用着有限的亮色,这种描绘光暗对比时的独特技巧为人所称道。
《夜巡》成了人生转折
17世纪30年代是伦勃朗最幸福的10年,作为画家的他获得广泛的声誉。《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是这一时期的画作,画中人物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成员。当时流行的这种群像画往往是人物罗列,缺少艺术构思。伦勃朗却与众不同,他把这幅群像处理为杜普教授在画幅右边,他一边解剖尸体,一边认真地讲解着,其他人凝神察看和聆听着,使群像画既有一定的情节,又让每个人的肖像都能够清晰展现,更富有表现力。
伦勃朗虽然在绘画上名利双收,但却没有被商业左右,也不肯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寻找更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给他带来太多麻烦的一幅作品,他因此被卷进一场诉讼。《夜巡》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请伦勃朗绘制的一幅生活群像画。伦勃朗把这批射击手处理成整个射击手团体执行一件紧急任务即将出发的情节。由于画家没有按订货者的要求逐一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描绘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这幅画完成后订件人拒绝接受,因为每个人的形象或清晰程度不同,最后只好诉诸法律,这使伦勃朗在声誉和经济上都遭到巨大损失。
自画像中窥见人生起伏
伦勃朗一生创作过许多的自画像,从这些自画像可以窥见他人生的起伏。在他年轻时的自画像中,他富有而且自信,穿着镶有天鹅绒和皮毛的服装,当时的他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工作室,很多学徒和助手争相前来学习并为他工作,他们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艺术家圈子,相互讨论、创作,而伦勃朗处于这一圈子的中心。
17世纪5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最窘迫的时期,在《夜巡》的争议后,伦勃朗的订件减少,经济状况也越来越糟糕,他的房子需要维修,画室经营不佳,作品不能迎合市场,而偏偏祸不单行,他的妻子去世,所生的四个孩子只有一个活下来。
在这之后的自画像中,经历了一系列命运打击的伦勃朗变得悲哀而衰老。事业和生活上的不幸使伦勃朗陷入贫困和痛苦之中,也使他对人生有了进一步认识。晚年的伦勃朗画了不少有深刻含义的宗教作品,画家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再次将自画像表现得自尊而高贵,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事的冷静。
从年轻到衰老,伦勃朗的自画像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个人精神的记录。它们展现了一个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种种磨难时所具有的坚韧力量。
展览信息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时间:6月17日-9月3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
撰文/实习生 张馨心
图片来自主办方官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