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达医院普外消化中心主任李基业解读侵袭性纤维瘤,表示将继续加强相关临床研究
|
经过两年求医,辗转广东、香港、上海、北京多地,7月21日,来自广东的侵袭性纤维瘤患者映雪(化名)终于成功手术并康复出院,为她“消灭”巨瘤的正是在我国有着侵袭性纤维瘤丰富手术经验的李基业教授。手术历时近6个小时,切除巨瘤重达十多斤。
“尽管侵袭性纤维瘤发病率较低,仅为百万分之三到四,但术后复发率很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少,发病原因也不明确。”李基业介绍,侵袭性肿瘤在病理学上多表现为良性,但又呈现出“恶性”生长方式,“我们将继续加强相关临床研究”。
手术切除的肿瘤有十几斤重
21岁的映雪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4届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年本该读大三的她,现在还是一名大一学生。两年前,映雪查出胰腺中长了一个十多公分的肿瘤后,不得不暂时休学,开始求医之路。
映雪的求医过程并不顺利,首次进行切除手术时,医生发现这个肿瘤包裹着胰腺和动脉,不得不放弃切除,采取保守治疗。没想到,在2016年8月底进行复查时发现,映雪的体内又长出了三个新的肿瘤,而且生长速度很快,她的肚子也开始变得凹凸不平,“从外表上看,我就像一个孕妇。”
随后的化验结果显示映雪患有侵袭性纤维瘤。河北燕达医院普外消化中心主任李基业告诉记者,这种肿瘤的一大特点便是术后复发率较高,映雪的肿瘤,可能也是复发的结果。映雪8岁时做过阑尾切除手术,但不久后,刀口周围就长出一个瘤,并随后进行了切除手术。到初三时,映雪的肚子里又被查出长了瘤,医生再次为映雪进行了纤维瘤切除手术。
此后,映雪和家人接受医生建议,在广州进行了介入冷冻手术,以期缩小肿瘤,进行下一步治疗。不幸的是,映雪的肚皮被冻破,伤口无法愈合,肿瘤也就顺势长到了映雪的体外。今年4月份,长在体外的肿瘤已经从小碗大小长到比篮球还大,并不断增大,用映雪的话说,“每天起床都能感到肿瘤又大了一些。”
今年6月5日,辗转找到曾做过多例类似肿瘤切除手术的李基业。经过前期准备后,映雪6月14日接受了切除手术。李基业介绍,手术切除的肿瘤有十多斤重,但这还不包括包裹着胰腺的肿瘤,因为这部分无法切除的肿瘤要靠后期用药控制。目前,映雪术后情况稳定。
侵袭性纤维瘤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让映雪和家人备受煎熬的侵袭性纤维瘤,其实有其特殊之处。李基业介绍,侵袭性纤维瘤是一类较少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极难根治。据统计,每年在百万人口中可发生2-4个新病例,侵袭性纤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到40岁之间,老人和儿童较少。
从病理学来看,侵袭性纤维瘤多表现为良性,但该肿瘤往往呈“恶性”生长,一般不向远处转移,而且这种肿瘤可能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长在腹部的、胸部的,也有长在大腿上、肩上的,还有长在脸上、腮上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长。”据文献报道,侵袭性纤维瘤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左右,而且在术后2年内最容易出现复发。
目前,侵袭性纤维瘤的治疗比较复杂。李基业介绍,世界上没有太好的办法,疾病相对复杂,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如果手术无法切除,化疗和服用抗激素药物及冷冻治疗可供选择,而且治疗方案的确定要个体化,因人而异。
手术治疗也存在两大难点,即肿瘤切除时的出血和损伤肠管问题、肿瘤切除后腹壁的巨大缺损处理问题。李基业介绍,在映雪的手术中,为应对腹壁缺损,提前准备了三种方案,最终通过生物补片修补,并通过皮下分离整形及缝合,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
■ 热点问答
术后腹壁缺损不影响患者生活
新京报:映雪的手术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如何治疗?
河北燕达医院普外消化中心主任李基业:这次手术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虽然还有残留的地方,但起码解决了她生活自理问题。下一步,我们会用内科治疗方法控制解决病情。
新京报:肿瘤切除后,腹壁的巨大缺损是否会影响患者术后生活?
李基业:就映雪的个案来说,不会影响她的日常生活。腹壁缺损修复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弯腰可能会受影响,我们曾经做过把全腹壁切除的手术,但人体的代偿性非常强,患者术后第一个月大便小便时会有所不适,但之后便恢复正常,生活及器官功能并未受到影响。
定期核磁监测肿瘤复发的情况
新京报:侵袭性纤维瘤的一大特点是容易复发,有哪些方法可以及时监测?
李基业:要进行随访,核磁是最好的监测方法,通过核磁检查可以发现肿瘤是否长大、减小,病情是否稳定。患者可以每三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随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新京报:术后康复护理是否有特殊要求?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李基业: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调整,因为患者受疾病影响,往往长期营养不良,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便在于为患者加强营养,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伤口感染,一些老年患者往往很难承受,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
汇聚国内专家今后将规范治疗
新京报:燕达医院今后还将在侵袭性纤维瘤方面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李基业:针对侵袭性纤维瘤的规范治疗目前仍较少,对疾病的研究基本为零,发病机制等目前都还不明确。这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区,国内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希望未来能够将国内在该领域有经验的专家汇聚在一起,成立诸如“纤维瘤专家小组”这样的平台,使此类患者能够便捷地得到规范、科学、权威的诊疗。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