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耕细作
在所谓“鄙视链”背后,恰恰有着阶层固化、社会板结、资源不公的因素,舍此而仅仅将鄙视指向单一个体,更像是洗地之论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密密麻麻的鄙视链充斥着,裹挟着,主宰着。
我对在坊间热度不减的“鄙视链”话题抱以警惕,在于它从一开始出现时,就带着先天的促狭与偏颇,更像是一种非出于良善原则的议程设置。
基于对京沪一些相亲角现象的观察,有媒体得出了“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的结论。但我很怀疑,这是一种观点先行的结果。相亲自然是一种双向选择,既是选择,也便要有条件。即使以偏狭的眼光来看,真的存在没有条件的婚恋吗?至少,门当户对的相亲市场,虽然世俗,但也不违背公序良俗。
何至于非要用“鄙视链”来形容?
在京沪一些相亲角的“鄙视链”之后,人们又“发现”了成都的“相亲鄙视链”,更多的媒体、自媒体则饶有兴趣地发起讨论,如“你在生活中都遭遇过哪些所谓的鄙视链?”可怕的是,在众多人的参与讨论之下,“鄙视链”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好像永远都是鄙视链上那个被鄙视的人。
而揆诸现实,似乎没有领域不进入“鄙视链”。最近,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谈到鄙视链现象时,就举了几个有意思的例子。梁文道说,一般喜欢地下独立音乐的瞧不起听主流摇滚的,一般听摇滚的人会瞧不起听主流流行音乐的,一般听主流流行音乐的,又会瞧不起一听到《小苹果》就要闻歌起舞的人。而就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样的作品,今天已经沦落到鄙视链的底端。梁文道分析道,那些胸怀鄙视链的人,说不定他们没办法读懂这本小说。他还说,谁相信鄙视链,谁喜欢谈论鄙视链,谁才是真正的伪文青。
相亲、收入、地域,甚至连读书、听音乐都要暗含鄙视链,这真是让人大惑不解。不过,这一场场在私域发起的鄙视链话题,俨然已成为一次全社会性质的、受害者心理的集中展示。但是,人们能够仅仅因为感觉受到了鄙视,就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互相鄙视的世界吗?
当某人说到因为学历问题不被用人单位录用时,或因为单身问题而被人指责鄙视时,我由衷感受到的恰恰是,一些人“乱入”私权领域所造成的言说乱象。
在这其中,真正制造混乱的,是用“鄙视链”这样的道德标准,来丈量原本可以用法律标准与公共治理、权力伦理来界定的诸多社会命题。比如,有些人展示的被鄙视的情形,已经涉及地域、性别、信仰方面的用工歧视。将这种法律问题仅仅归类于“鄙视链”,反而是一种轻率与推卸。另外,在所谓“鄙视链”背后,恰恰有着阶层固化、社会板结、资源不公的因素,舍此而仅仅将指责指向每一个体,则更像是洗地之论了。
□杨耕身(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