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民生实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民生实验

“电人玩具”瞬间电压最高达350V

口香糖、圆珠笔造型恶作剧玩具流行校园;8种样品电压均超国标,带电体裸露有触电隐患

2017年08月0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昨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实验室内,即将被测试的8种电人玩具样品。
经测试,打火机样式的电人玩具瞬间最高电压可达350V,为8个样品中最高值。
一个被拆开的电人玩具内部由四块纽扣电池及一个电压放大器装置组成。

  新京报讯 拔出口香糖片的瞬间,一阵刺痛穿过手指;拿起易拉罐,一股电流穿过手指……这些看似平常的口香糖、圆珠笔、巧克力等日常用品其实是一种可以“电人”的玩具。据媒体报道,这些“电人玩具”开始在中小学校园流行。这种“电人玩具”是否安全?

  外形逼真“误伤”实验人员

  近日,记者通过网络购买8种不同样式的“电人玩具”,并于昨日来到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实验室测定玩具放电时的瞬间电压。

  这些“带电玩具”的外形极具欺骗性。有一个玩具制作成圆珠笔的造型,笔尖还能见到圆珠笔芯。然而,一旦使用者无防备地按下笔帽顶端的按钮,这支笔就会释放出电流。另一个制作成易拉罐模样的玩具,瓶身下方和边缘处,隐藏着两个不起眼的开关,一旦被打开,只要有人将易拉罐提起来,瓶身下方可活动的小铁片不受桌面压迫自然弹起,电流就会顺着瓶身传递。

  这些玩具有些还兼具多重功能,如圆珠笔能够写字,手枪状的玩具只要按对按钮就能当打火机,这些功能更令人放松警惕。记者在将玩具送往实验室时,一位实验人员不小心按了一下圆珠笔笔帽上的按钮,结果感觉指间一阵疼痛,被吓一跳。

  玩具包装简陋无电压标注

  测试结果发现,这8种玩具放电时的瞬间最高电压均超过150V。其中,样式为打火机的“电人玩具”瞬间最高电压达到350V。

  根据相关国标,玩具供电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触及部件间的电压差不应超过24V直流或等效交流电。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小家电事业部主任毕崇强表示,这些“电人玩具”的电压均已超标。另外,这类玩具的带电体裸露在外,没有较好绝缘保护,存在触电等安全隐患。

  此外,记者购买的8种带电玩具包装无一例外非常简陋。不仅没有关于玩具电压的标注,有些连名字都没有。

  ■ 实验

  8样品最高电压均超150V

  实验地点: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实验室

  实验样本:8款购自网络的“电人玩具”

  实验器材:示波器、铝片

  实验分析:8款玩具瞬间放电最高电压都在150V以上,有两个还超过了300V(具体见下表)。实验中,测试人员用手触碰“玩具”表面后,可明显感到一股穿过手指的刺痛感。根据示波器显示读数,测试人员表示,释放电压的时间较短,且最高电压持续时间较少。以黑色管状“电人玩具”为例,250V最高电压仅持续900毫秒。他表示,由于玩具为接触性放电,带电体裸露在表面,可能会发生漏电等安全隐患。

  ■ 追访

  升压变压器将电压放大数倍

  在实验室,测试人员拆开其中一个“电人玩具”后发现,这个玩具的电源仅为4个纽扣电池。测量电压后为1.5V,加起来共6V。为何6V的电源可释放出超过200V的瞬间电压?

  观察该玩具电路后,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小家电事业部主任毕崇强猜测,该电路中存在一个缠绕线圈的变压器,且为一个升压器。他认为,接通电路的一瞬间,升压变压器可将电路中原来的电压放大数倍。比如,如果升压器为1:10的关系,那么释放的电压为60V。

  根据测试结果,该升压变压器放大比例为30多倍。

  由于电源为直流电,毕崇强解释,电压为瞬间变压,并不会持续,因此只会瞬间放电。

  带电体裸露在外存触电隐患

  根据2014年国家标准委颁布的GB6675-2014《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玩具供电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触及部件间的电压差不应超过24V直流或等效交流电。毕崇强认为,这些“电人玩具”的电压均已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玩具部件如果可连接到或可能接触到会导致电击的电源,该部件应与其电线或导电体一起进行适当地绝缘和机械保护,以防止发生电击等风险。

  但这些“电人玩具”表面大多为金属导电体,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王卓峥表示,虽然时间较短暂,但其带电体裸露在外,绝缘部分较少,也会造成儿童触电等安全隐患。

  恶作剧或引发学生心理阴影

  这些“带电玩具”多在学生中流行,记者浏览“带电玩具”的网上购物评论时,有人说“看到朋友们泪流满面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有人说“那些被我整的同学都不敢靠近我了,真的拿糖给她们吃,她们都不敢接了”。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刘军表示,借助这种带电玩具来刺激他人,本质上是一种恶作剧,恶作剧者往往有着操控与攻击的欲望,存在虚荣心和逞强好胜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智的不成熟。

  “如果恶作剧频繁针对某一个孩子,可能会令这个孩子失去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与不信任。这种心理阴影,严重时甚至产生焦虑或抑郁,这个时候,恶作剧或许就上升为了校园欺凌。”刘军提醒,家长和学校不能轻视这种恶作剧,而要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如果青少年通过恶作剧获得心理满足,必须引起重视,必要时恶作剧双方都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信娜 戴轩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