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通过阅读,或可不再限于现实的泥淖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日本。视觉中国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回来》
作者:孙中伦
版本: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年6月
《寻找语文之美》
作者:傅国涌
版本:鹭江出版社 2017年7月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焦虑挥之不去,也几乎成为中国人集体关注的关键词。无论是孩子教育引起的家长焦虑、年轻一代对人生迷惘的焦虑,还是高科技之下人际关系的焦虑,都在困扰着我们。如何缓解这一负面情绪?或许,读书是方法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再局限于当下,不用时时刻刻困于现实的泥淖,还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自我完善需要的精神力量。

  热点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常成为热点,其中透出的家长们的焦虑可谓已至极致。近期,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又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在“孩子教育”这一问题上。就像“超级奶爸”蔡朝阳老师所说,如果按照攀比心态来讲,三万多的花费还算是少的。还有更好的夏令营,更贵的钢琴老师。因此,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及社会风气问题。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通过家长的陪伴与引导,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能发挥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成为有爱好、有专长的人。有了专长,以后的就业就不必太担心。此外,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成龙成凤”的心理,但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又有何不好呢?孩子教育问题频频成为热点体现了家长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对此,蔡朝阳老师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钱确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教育观念,才是最核心的要素。”

  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

  前段时间,书评君曾发过一篇文章,回顾半个世纪前的日本。那时日本与现今的中国有类似之处:普遍焦虑,生存竞争压力巨大。现在,日本已进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干劲,丧失了物欲和成功欲,而更在意内在自我是否得到满足。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有关。从那时开始,日本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这导致日本人对未来的恐惧,因此不敢消费,更不敢借贷,贷款期限达三十五年,利率固定且低于2%,还是无人问津。

  日本的社会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儿?主要在于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二战之后,日本的人口即出现此种现状,且至今没有好转。缺乏劳动年龄人口,自然缺乏生产力和消费能力,经济陷入上述情况也在所难免。作为邻国,日本在社会发展的众多方面都领先中国,如不警惕,在日本出现的社会问题同样会出现在中国。对照日本,借鉴经验和教训,未雨绸缪,是避免陷入困难境地的方法之一。

  纪念

  托克维尔212年诞辰

  2017年7月29日是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212年诞辰纪念日。纪念伟大作家、思想家已是我们的惯例,因为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还会带给我们启发,成为个人思想的源泉。

  托克维尔生于1805年,而发生在他出生16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却影响了他的一生。那时的法国来到十字路口,个人也不例外,贵族出身的托克维尔的命运更是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出身,托克维尔有着保守的一面,对“旧制度”无比怀恋,而追求自由的他又是进步论者。但无论他的政治观点如何,他所做的一切,都出自内心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却往往是当下中国学者们所缺失的。

  观察

  沟通的无效和孤独的必然

  据传,微信正内测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的新功能。系统将会自动区分出三类联系,“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等。这个功能和“拉黑”“不看他(她)的朋友圈”等功能一样,似乎再一次说明了沟通的无效性和孤独的必然性。

  虽然名为“朋友圈”,但每个人的朋友圈中,真正的朋友几乎没有几个。或因工作上的联系,或偶尔见上一面便加为“好友”。然而,这与我们之前观念中的“好友”已不能同日而语,甚至微信中的一部分人是扭头即忘,再也没有联系的。科技让人与人的联系更方便,又让人与人的关系更疏远。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其中的悖论和荒谬到底如何解除?这必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休学去寻找人生意义可行吗?

  2015年,一位在美国波莫纳学院就读的大三学生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他做过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他把一路的见闻写成了《回来》一书,书中有他的困惑与探索。这些困惑在年轻一代读者中引起共鸣,反思自己的“青春”:是啊,我也困惑,我也迷茫,也想知道人生的意义。

  这位叫孙中伦的年轻人,用亲身实践,做出了对“虚无”的突围。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体会,“社会”对于他来讲不是课本上的说明文字,而是有温度的。书封上有一句话:我是我所见的尺码,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短短一年,他寻找自己,也收获了真实。虽然做出这个选择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现实,但他的行动给同代人提出了诘问,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书事

  寻找语文之美

  一个人的阅读之旅也是精神的成长与蜕变之旅。近期出版的《寻找语文之美》是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对个人阅读体验的回顾。在本书中,他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历程,以及相关的精神私密世界。

  李孝光《雁山笔记》、沈括《梦溪笔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萧红《呼兰河传》……这些书籍在傅国涌先生的生命中激起涟漪,勾起回忆,形成他的精神气质。现在,他用这本《寻找语文之美》告知我们他的这些阅读感受,让我们不自觉想起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形成一种共享秘密的亲近氛围,这是爱书人的共同享受。

  栏目

  周末读诗(逢周日推送)

  托言女子寄情愁

  第十九期周末读诗,诗评人江弱水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辛弃疾的《临江仙》。这首情致感人的词作,写的是一位耽于相思的女子的情愁。江弱水老师照例逐字逐句分析,将词中人的心境剖析得既美且深刻。这首词辛弃疾托言女子怀远,将自己“欲说还休”的心情代入,展现了一贯豪放的辛弃疾的委婉一面。

  评审团(逢周一推送)

  揭开生活的面具

  本期评审的书是日本新锐人气小说家青山七惠的《快乐》。在本书中,青山七惠颠覆了清新风,转而聚焦“人类的欲望”。通过对两对夫妇的威尼斯之行,将每个人的隐秘揭开,就像评审员麦草格所说,这个名为“快乐”的小说,讲的故事并不“快乐”。

  霉土豆(逢周四推送)

  该魔幻不魔幻

  挖掘失望之书的“霉土豆”依然在为你提供“防雷”参考。本期吐槽的小说都出自名家,读罢却并不那么招人喜欢。比如严歌苓的《补玉山居》、班扬的《天路历程》、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三本书分别因故事叙述混乱、语言偏激、不够魔幻而被吐槽。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张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