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艺术

演员阿米尔·汗 用行动改变不完美的世界

2017年08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
作者:(印)克里斯蒂娜·丹尼尔斯
译者:白迪
版本:磨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从青年偶像到拥有完美身材的硬汉,再到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印度良心”,阿米尔·汗的身份从单纯的演员,逐渐成为身兼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等多重身份的“全能影人”。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饰演的青年与老年摔跤手。

  

  一个看似巧合的事实是,近年来那些在全球掀起观影热潮的印度“神片”,从《芭萨提的颜色》到《地球上的星星》,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我的个神啊》,直至最近的《摔跤吧!爸爸》,背后都站着同一位主演——阿米尔·侯赛因·汗。

  印度电影界,这位时而像一个青涩懵懂的年轻学生,时而像一个体态臃肿的垂垂老者的演员,几乎包揽了新世纪以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重大反响的所有印度电影。但他却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印度人气最高的电影明星,被誉为“国王”的沙鲁克·汗在这方面要更胜一筹。

  事实上,近年来的阿米尔·汗之所以在印度甚至全球具备巨大影响,更多是因为被称为“社会良心”的他在银幕内外,致力于关注重男轻女、包办婚姻、医疗腐败、教育制度、种姓制度、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随着《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的热映,自然有更多的人会对这位看似呆萌却又深藏智慧的演员充满好奇。新近出版的《阿米尔·汗:我行我素》一书,通过完整地梳理阿米尔·汗出道至今的电影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印度巨星的绝佳窗口。

  青春偶像 凭爱情片洗劫欢笑与眼泪

  1965年3月14日,阿米尔·汗生于孟买的一个电影世家。7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篷车》的制片人塔希尔·侯赛因正是他的父亲,这部著名电影的导演纳西尔·侯赛因,则是他的伯父。阿米尔·汗8岁时,就出演了伯父的《西方的回忆》,成为令人瞩目的童星。从那时起,他便一步步坚定了自己投身电影事业的信念。

  阿米尔·汗的银幕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恰在新世纪前后。在此之前,他所出演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青春爱情片,无论是成名作《冷暖人间》(1988),还是奠定其巨星地位的《印度拉贾》(1996),都是此中典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阿米尔·汗拍摄了大量推崇“爱情至上主义”的影片,从这些影片的片名即可见一斑:《爱爱爱》(1989)、《爱》(1990)、《讲心不讲金》(1990)、《为爱痴狂》(1990)、《爱的故事》(1991)、《爱在旅途》(1991)、《情比金坚》(1992)、《情牵一线》(1993)、《真爱无敌》(1997),等等。这些作品中,既不乏在俗套的爱情故事中于细节处推陈出新的佳作,也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平庸之作。

  彼时的阿米尔·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春偶像。虽然《冷暖人间》极佳地还原了印度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虽然《讲心不讲金》中他用突破性的喜剧表演方式征服了更多观众,在此期间,他还尝试了《灰飞烟灭》(1989)和《古拉姆》(1998)这样层次更为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但阿米尔·汗烙在观众心底的印象,就是一位清纯浪漫的少年,不断在他最拿手的浪漫爱情片里,洗劫观众的欢笑和泪水。

  其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他与“三大汗”中的另一位萨尔曼·汗同台主演的爱情片《假假真真》(1994)。在这部作品里,两位年轻的巨星饰演了两个费尽心思想要俘获富家千金芳心的小伙子,两个人互相耍诈使坏,以求在这场竞争中最后脱颖而出。

  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阿米尔·汗,极其难得地把自己的明星光环保留到新世纪。但在世纪之交,他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

  “社会良心” 用行动切实改变社会

  转变始于1999年的《大地1947》。在这部表现印巴分裂的电影里,阿米尔·汗第一次涉及关乎整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与社会议题,也是他第一次代表印度给奥斯卡选送最佳外语片,虽然并未获得最终提名。《大地1947》后来被认为是印度讲述印巴分裂最好的电影之一,比这更重要的是,阿米尔·汗在这部电影里开始和国际制作团队合作,并且有志于用更加国际化的视角来制作电影。

  令全球观众认识阿米尔·汗的,是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印度往事》。这部带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反殖民倾向的史诗巨制,不但席卷了当年的印度各大电影奖项,而且真正让一部印度电影走向了世界。它不但出口到南亚和东南亚等印度电影通常的输出区域,而且在美国和欧洲以及中国广为流传。

  奥斯卡的提名只是一个并不那么值得夸耀的荣誉,《印度往事》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让美国和欧洲的媒体和电影人,开始关注宝莱坞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好莱坞的庞大电影基地,同时也向印度国内的观众证明,一部以传统的印度视角和手法制作的印度电影,完全有可能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

  《芭萨提的颜色》具备阿米尔·汗的电影里前所未有的厚重与深度,相较于此前的反殖民与反暴政主题,《芭萨提的颜色》脱离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赞美一种更加包容的泛爱国主义。在这背后,是个人对自由的向往,是公民对自身责任的担当。在《芭萨提的颜色》中,一群大学生在一部英国人制作的纪录片中扮演了印度20世纪最著名的巴格特·辛格和钱德拉塞卡·阿扎德等革命家,在这个过程中,浪荡迷茫的年轻一代逐渐明白了自身的责任和力量,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切实改变社会。

  这部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影片,不但激励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并投身社会运动,也让阿米尔·汗本人真正开始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从那时候开始,他加入了简塔·曼塔抗议者的行列,为难民请愿;在2009年利用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呼吁更多人行使投票选举权;通过非政府组织阿坎沙,支持“教育印度”计划,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地方支教。到2012年,他更是制作并主持了著名电视访谈节目《真相访谈》,力图通过与专家和官员的访谈,运用严谨的图表和数据,去剖析和探讨印度社会种种复杂的问题。

  《真相访谈》现已推出三季,每一集的主题都明确指向某一具体的社会问题。从每集的标题——种姓制度、打击强奸、包办婚姻、儿童性侵、政治犯罪——便能一眼看出话题的尖锐性,绝大部分都是困扰印度社会已久的积弊,有些更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节目的前言里,阿米尔·汗说:“这个节目是我作为一名印度公民对祖国所尽的微薄义务……我想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

  阿米尔·汗后来的一系列广为人知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和《三傻大闹宝莱坞》都把矛头指向了印度的教育体系,《摔跤吧!爸爸》是对在印度深入人心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控诉,《我的个神啊》则大胆地讽刺了褊狭的宗教观。这些影片都直戳印度观众的痛处,而且,总能不断刷新印度的票房纪录,让雅俗共赏的民族传统走向世界。

  我行我素 秉持“对自己负责”原则

  阿米尔·汗何以能获得今日的辉煌与成就?显然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解释清楚的。但我行我素的性格,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子。

  在接拍每一部电影前,他都会要求认真地审读剧本,没有一个令其满意的剧本,再大牌的导演或是再高额的片酬他也会一概拒绝。除剧本外,他还会着重挑选制片人,这也帮助他自己日后成为出色的导演和制片人。他决定拍摄一部电影后,便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一部电影,绝不跨戏,是印度电影界如此要求自己的仅有的顶级明星。

  拍摄过程中,他像史上最出色的那些方法派演员一样,要求自己从外形到内心都彻底成为饰演的那个人。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他时而健壮、时而臃肿的身材,时而年轻、时而年迈的面容。拍《摔跤吧!爸爸》,他用一年多时间增重50斤而后又迅速用5个月时间减回原体重的“壮举”,早已成为一桩堪比罗伯特·德·尼罗出演《愤怒的公牛》式的美谈。为了追求真实的拍摄效果,他会坚持要求剧组在偏远山区常驻数月拍摄《印度往事》,也会要求《摔跤吧!爸爸》里的女孩都去练习摔跤。

  阿米尔·汗这些“难搞”的行为,其实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而这也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最喜欢提及的一句话。为此,阿米尔·汗没少得罪人。有些人把他这些“难搞”的举动视为对导演权限的越俎代庖,“喜欢干预导演”的传闻在坊间不胫而走。但事实上,阿米尔·汗只是喜欢就拍摄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某些时候,甚至还会帮助导演起到调度指导群众演员这样的奇效。

  在面对大部分演员都趋之若鹜的各种电影奖项时,阿米尔·汗同样特立独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多次被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印度电影观众奖提名最佳男演员,但当他终于凭借《印度拉贾》获奖时,却宣布自己不再接受任何奖项。

  在他看来,印度很多电影奖项评选的权威性值得怀疑,而且接受一个奖项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工作与成就某种意义上受到他人的操控。对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他必须一手掌控。只有当他永远秉持着“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原则时,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时间之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