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娱新闻·行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娱新闻·行业
下一篇

瓦格纳歌剧国家大剧院上演,新京报为读者揭秘这部爱情经典背后的故事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透射人性爱欲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主办方供图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讲述了特里斯坦和敌国的伊索尔德的悲剧爱情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称西方两大爱情经典。这个故事最著名的流传形式,就是瓦格纳创作的同名歌剧。

  8月23日至29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瓦格纳歌剧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终于将再度与北京观众见面。此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关于这部歌剧,过去一个半世纪里有着太多的故事。

  管弦乐洪流能吞噬听觉神经

  就像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描述的那样:“从大提琴发出的第一声响起,我的心就开始收缩痉挛,我的灵魂从来没有如此被声音和激情的洪水淹没过,我的内心也从未充满这样的向往和崇高的狂喜。”

  只消听一听前奏曲开头那四小节,当那玄妙的“特里斯坦和弦”响起时,一种人体失重时才能体验到微妙快感席卷全身,心理层面的骚动也同时泛起。当管弦乐的洪流吞噬了人的整个听觉神经后,人们将很快忘记时间的存在,并彻底遁入瓦格纳构建的音乐世界。

  将浪漫主义音乐带到新高度

  如果说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后一抹余晖,这缕斜阳所照耀过的最高峰必将由《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命名。没有人怀疑这部作品崇高的历史地位,正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浪漫主义音乐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把18世纪以来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推向了崩塌的边缘,更跨越了19世纪的藩篱,直接通向了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新纪元,借助这部惊心动魄的爱情戏剧完成了一次暗度陈仓的音乐革命。

  卡拉扬年轻时曾指挥到虚脱

  就像对当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一样,拥有一批狂热追随者的瓦格纳则堪称“作曲家中的作曲家”,这其中他的许多崇拜者都是“特里斯坦信徒”,他们包括布鲁克纳、马勒、德彪西、贝尔格、勋伯格等一批作曲家。正是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蒙恩与启迪,这些跨越两个新旧世纪的作曲家继续着瓦格纳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同样在指挥家组成的万神殿中,彪罗、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克莱伯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都情有独钟。卡拉扬年轻时曾经在指挥这部歌剧时由于过度投入而虚脱,而历史上曾有两位著名指挥家在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时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他们分别是菲利克斯·莫蒂尔(Felix Mottl)和约瑟夫·凯尔伯特(Joseph Keilberth)。

  寄托了瓦格纳的个人情感纠葛

  虽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音乐史上享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并被认为开创了音乐语言的新天地,但在伟大的瓦格纳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看来,创新和探索并不是瓦格纳的本意,他说:“瓦格纳丝毫没有打算创造什么新东西,他唯独关心的是为他的诗意幻想,为他的‘特里斯坦’世界寻求最为动人的语言。”

  瓦格纳在创作这部歌剧之前,沉醉于他和赞助人韦森东克的夫人马蒂尔德的情感纠葛,欲罢不能的冲动,欲求不满的痛苦撕开了欲壑,而瓦格纳以他丰沛的激情、想象力和才华,填补了其在这部歌剧中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艺术理想间的鸿沟,而这也同样是该剧所探讨的终极命题。

  不同于政治主题丰富、世界观纷繁交织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宣扬“无意识地沉醉于至高的极乐”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隐秘手法透射人性爱欲与本能。

  整理:Dionysus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