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涉案人员的“权力”并不大,而他们却把这点“微权力”用到了极致,足见权力寻租无孔不入。
8月16日,湖南省纪委湖南省监察厅官方网站“三湘风纪网”曝光了长沙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百人窝案”——抵押、预告、交易等多个业务环节,均存在工作人员与中介联手收取办事市民“好处费”的现象,“谁拿钱、谁就优先办,谁拿钱多、谁就最快办”。甚至因未收到“好处费”,就把办好的证件拖到最后期限才发给办事市民。
所谓“各个环节都设卡,工作人员齐上阵”,2016年9月中心成立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竟然有100多人涉案其中。这哪里还是“便民大厅”,简直成了权钱交易的“好处费大厅”。
不动产登记是对公众房产、土地等物权的认证,涉及数额一般较大,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受到政策、价格等方面影响,确权登记时间往往也非常关键,以最快速度为公众办理业务,本是不动产登记人员的应尽职责,也是设立便民大厅的初衷所在。
但是公众看来的“职责”,涉案的工作人员却视为“权力”。这一纸认证越重要、公众越着急,这种“权力”就越容易套现。其实,涉案人员的“权力”并不大,他们能支配的不过就是一定时限内前后的办事顺序,而他们却把这点“微权力”用到了极致。
百余人涉案,既有领导,又有基层工作人员甚至是临时工,足见这种“权力寻租”思维影响之广泛,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登记中心的“共识”。而且,当大家都这么干时,身在其中就会产生了“不捞白不捞”的跟风心态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反正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这种心态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达成这样的“共识”,便会形成循环下降的恶性生态。除非有外力强力制止,否则靠内部净化几乎难以扭转。
牵出这“一窝鼠”的是一封群众的检举信,当地纪检部门根据检举,与媒体、公安机关联合暗访,面对证据对方无可辩驳。监督部门的主动作为值得肯定,而登记中心主管部门的失察之责也一目了然。
一些便民服务窗口排长队、遭吐槽的新闻屡见报端,其中除了这种为捞钱故意拖慢办事节奏的问题外,相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确权登记需求的增长,不动产登记中心作为服务提供者,理应重视公众的体验,着力解决供需矛盾。合理分配人力、优化再造流程、利用互联网+等等,可挖潜的地方太多了,关键就在于把自己看作是“官老爷”还是“服务者”,思维起点决定了行动的方向。
□思凝(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