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脱离娱乐漩涡,综艺节目何去何从?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行业观察】

  如果真正思考过“文化节目为谁而办”,或者仔细甄别过“人民艺术家”与“演艺明星”之间的区别,那么走进死胡同的国产综艺,或许离触底反弹也并不遥远了。

  是什么?

  新老综艺层出不穷但收视低迷

  留意了一下暑期娱乐形态,除了一些热门电影如《战狼2》、《建军大业》以及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各自引领一段话题热外,往年在这个时间段被全民关注的综艺节目,却没能更多地走进观众视线,乃至于有人问:现在有什么综艺节目值得看?

  曾几何时,作为国产影视剧的劲敌,国产综艺一度是老少咸宜的电视节目形态。但自从国内各大卫视大规模从海外引进版权,各家砸钱请明星的套路将卫视综艺重新洗牌后,观众忽然发现,今天的国产综艺已经很难再引起全民兴趣了。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暴露了今年综艺节目的状态:少人关注,形不成话题。

  依然坚挺的或许只剩下《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和《极限挑战》第三季。甚至已经存在十多年的国内综艺节目都处在疲倦状态。而大多数不管是“综N代”还是新节目——比如《极速前进》第四季,被质疑抄袭的《中餐厅》、《向往的生活》,还有可以说几乎毫无水花的新一季《我们来了》。虽然明星嘉宾阵容依旧强大,但除了一些真正的粉丝,多数普通观众已经对它们失去了兴趣。许多人换台遇到,会习惯性地扫一眼,像当年那样全民盼着下班追看的盛况,很难再现。

  为什么?

  广告商买账观众不买账

  观众可能首先对此类节目形态产生疲劳。音乐类综艺的选秀和明星pk的模式,户外挑战类中花样秀明星人设的模式等等,都被悉数套路化。版权和明星成为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核心因素。在这样赤裸直接的流量逻辑下,催生出了各大卫视互相抢版权和抢明星的恶性竞争逻辑。而节目本身制作成本被一再压缩,更不用提本土节目的创新能力。

  对于制作团队而言,如果节目失去了让观众欢乐、让自身也激动的能力,那就失去了继续办下去的动力。真正有挑战意识的制作团队,会深刻了解娱乐形态的变化多端以及观众口味的挑剔。这个时候,宁可冒险去研发新的节目,也比吃老本强。

  之所以这些综艺节目已经被甩出了核心位置依然能办下去,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广告商仍然买账。广告商并非是精明的,他们有时候会被品牌号召力、明星光环以及收视率迷惑,并不会意识到观众已经离场,而只要有广告商赞助,电视台也乐得把节目继续下去,只要能赚钱,节目有多少人看并不重要。

  怎么办?

  鼓励原创、强调公益属性

  终于,在广电总局行政力量的干预下,今天的综艺节目被迫走到了一个呼唤改变的境地。在最新一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坚决反对唯收视率,坚决抵制收视率造假。

  然而,今天完全以“版权+明星”的模式粗暴复制生产的国产综艺,还有公益和文化这回事儿吗?当明星的各类琐事绯闻一地鸡毛的流量话题之下,绝大部分的综艺节目都滑向了娱乐至死的深渊。

  当然,也有例外。尽管有学者批评“太过潮湿”,有煽情嫌疑,但央视的《朗读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今天综艺节目的标杆。与之构成系列品牌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则以央视品牌为上星卫视作出指导性示范。而此前在互联网上掀起正能量传播的《见字如面》则以另一种方式探索着,娱乐之外,国产综艺的可能性。

  显然,这些年已经渐趋扭曲的综艺体系中所有的套路,都很难继续适用。而在玩坏了的国产综艺中,失去原创能力的制作方如何继续做综艺成为了每一个上星频道都需要挖空心思苦想的问题。但如果真正思考过“文化节目为谁而办”,或者仔细甄别过“人民艺术家”与“演艺明星”之间的区别,那么走进死胡同的国产综艺,或许离触底反弹也并不遥远了。 

  □韩浩月、喻小舟(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