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永不停息的记录,只为生命尊严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医生的抉择》
作者:(英)亨利·马什
译者:龚振林、迟墨涵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6月
《海漂》
作者:王善勇
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逢周二推送
逢周四推送
逢周日推送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所有身份中,“患者”属于我们最不愿接受的那一类。但每个人都可能生病并和医生产生职业关系。柏拉图曾说,“只有生过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而反之,患者怎样知道医生是怎样想的?跟着这一话题,书评君在本周和读者一起,通过一本医生笔记探索了他们内心的生命世界。

  这是深思生命的一周。一部记录“慰安妇”的电影《二十二》安静上映了,安徽22年前的灭门惨案嫌疑人竟成“知名作家”,唏嘘一片。即便是自嘲“青椒”的高校青年教师,也在生存、尊严和学术之间紧张。永不停息的记录,只为生命尊严,这可不是那些新式“独立鸡汤”能回答的。

  

  生命

  每位医生心中都有一块墓地

  进医院通常意味着我们生病了,成为一个“病人”,一个“患者”,是最让人不喜的角色之一,每个人却都很难避免。它意味着病痛,固有生活节奏被打乱,健康甚至生命都面临着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在扮演其他身份角色时,总在学习和提高自己:怎样更好地工作?怎样做合格的父母?怎样协调工作和生活?但基本没有谁会主动地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患者。柏拉图曾经说,“只有生过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因为获得同理心的最好方式永远是共通的体验。

  《失误,意外,死亡,每位医生心中都有一块墓地》一文,为大家呈现的是关于英国神经外科医生马什的手记。但同时,也关于我们每一个人。是的,对于每个会成为“患者”的普通人而言,可能也只有对医院和现代医学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成为一个“好患者”。

  《二十二》最打动人的是平静和尊重

  正在上映的纪录片《二十二》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选在了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安静上映。当天的排片只有1%,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很可能在几天之后就安静地离开了院线和人们的视线。然而这部片子上映之初却受到了极多的关注和支持。排片比例涨了近10倍。

  在1932年到1945年间,在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中国女性,人数至少有20万。而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2014年,22人。而在影片公映两天,这一数字变成了8。

  书评君专访该片导演郭柯,用《拍“慰安妇”的<二十二>,最打动人的却是平静和尊重》一文叙说了“慰安妇”及其纪录片的故事。许多观众发现,自己预想中的那些悲惨、沉痛,都没有出现。

  《二十二》的记录是如此平静、琐碎、波澜不惊,它只是将镜头对准了这些老人们晚年的日常生活,鼓励观众看到《二十二》平静水面下的一些层次。

  观察

  这可能也是一碗鸡汤

  新媒体时代,各式“心灵鸡汤”换上爆款文的外衣再度蓬勃生长,加了一个更加夺目的标题,内容则换汤不换药。除了情感领域,它们又瞄上了新人群——迷茫的学生、职场女性、向往大城市的失意青年。

  此类文章往往故事虚假、充斥逻辑硬伤,但却有大把大把的读者。作者们常以“人生导师”的姿态鼓励迷茫的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追捧者们则不假思索表示认同。

  书评君的《没错,这也是一碗鸡汤》究其深层原因。“独立鸡汤”的盛行其实是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它反映了社会的迷茫心态,也表现了个体的价值迷失。任何真正的独立,必须来自独立思考与选择。

  高校青年教师没有想象的光鲜

  前段时间,在一个科研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青年教师,集体发帖晒工资单。地域、高校或学科不同,工资待遇固然不同,但他们都自嘲是“青椒”。这一五味杂陈的称呼,既指博士毕业不久刚工作,学术造诣尚不成熟,更指待遇和职称申请的苦辣。

  不知你是否记得胡一菲和陆亦可呢?分别出自《爱情公寓》系列和《人民的名义》。胡一菲是高校思政教师,有自主且丰富的生活空间;陆亦可不是教师,但同一位高校基建处长有场相亲约会。这位处长不做学术,不做教师,沉浸在基建处长的位置上,直言有权有钱。

  书评君发出《高校青年教师晒工资:从不加班,因为从不下班》,作者是一位高校教师。高校青年教师都像胡一菲那样自在吗?一个高校基建处长,何以比教授职位更吸引人,并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

  知名作家和灭门惨案嫌疑人

  灭门惨案嫌疑人,被抓时已成“知名”作家,并在作品中宣称用写作挖掘社会现实,甚至和“人性”。有没有感到背后一凉?

  前段时间,安徽一件悬了22年的灭门惨案,嫌疑人被抓:一个是企业老总,而一个是“知名”作家刘某。刘某曾创作过不少作品,包括挖掘人性的《难言之隐》。如果不是和“作家”的身份扯上关系,这一案件也不太可能引起一场剧烈的职业怀疑。如果罪恶可以隐身到文学作品当中,用作家这一件衣服做庇护,文学是不是有包庇罪?

  书评君推送《灭门惨案凶手竟成知名作家,文学艺术有包庇罪吗?》探讨了这一问题。我们可能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了:任何用单一的职业身份标签来认识一个人,终将导致思维迷乱。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和道德撇清的时刻,就宣告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来临,它即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学着接受,职业同附加的人性想象只是两回事。

  栏目

  我们的大学

  最近一则关于“参观北京大学,黄牛要价百元一人”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北大清华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了每个父母和孩子对于大学的一种美好想象。

  然而,纵观当今大学,这些美好想象究竟是依靠什么来维持呢?大学不单是“名牌标志”,更是渗透到日常观念当中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

  被高估的名作

  本周读者吐槽的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出版至今,得到无数追捧,但本期读者,却感觉它被严重高估了。他认为,如果说是主观的回忆录,书中却借鉴了很多文学研究资料;如果说是严肃的文学著作,书中又有很多不严谨之处,甚至有些知识性错误。你认为是这样吗?

  诗可以摇滚

  本周是“周末读诗”第21期,江弱水带来的是《诗可以摇滚:余光中<赠斯义桂>》,在他看来,整首诗于是有了四个时间层次:二十年前,二十年后,是实;三十四十年代,一千二百年前,是虚。虚虚实实,前前后后,形成一种圆融浑成的“立体交叉”。

  余光中曾经说过,一首好诗,最好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交汇而成。这首短短的《赠斯义桂》,在江弱水看来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证明。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