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7年08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高校“自救倡议书”何以遭学生吐槽

  8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官网发布了一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台风灾害自救倡议书》,在25日被该校自媒体“北理小报”转发后,阅读量破十万加。但跟帖区点赞数最高的评论,基本上是一边倒地声讨学校。

  就倡议书内容看,它无非是在强台风“天鸽”过境后,学校办公室发出的自救倡议,如“自觉行动起来,清理道路,草地垃圾;协助绿化工人挽救树木,疏通道路;检查家中门窗、空调外挂机是否受损,及时修复”等,这看着并无不妥。可这样一则倡议书,怎么就遭到这么多以本校学生口吻发出的声讨?

  从声讨中的热频词——“不让车进学校”、“强制搬迁寝室”、“近两万余元的学费”、“提前断网关灯”、“假期留宿学校申请麻烦”等看,评论者对涉事学校的怨言是摆在那的。这些是否属实尚待查证,可从整体氛围,该校校方和学生存在着某些隔膜,关系也有些紧张。有人在评论区说,“学生的心声从来不管,还要我们响应学校的心声?”

  这显然值得反思:都说“母校是自己一天骂它八次但不许别人骂它一次”的地方,学生维护母校也几乎是种本能。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该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局面。学校发一封“自救倡议书”就遭到杯葛,这显然不正常,虽然现在很难说这里面就必定是某一方的错,但出现这么诡谲的局面,显然值得好好反思。

  “集体控诉”本质上也是种“诉求表达”,鉴于此,涉事学校方面显然不能坐视不理,如果那些问题被查证,那校方理应反求诸己地反思,若是其中有误会,则及时澄清;若是自己做得有不妥的,该纠偏就纠偏,通过合理方式弥合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如若不实,也及时对外界和学生群体解释清楚。□马小龙(学生)

  社区老旧水箱“变身”了

  我居住的老小区因年数久远,两处老旧水箱水泥墙体脱落,很多居民也经常把生活垃圾随手扔在了老旧水箱旁,导致成了垃圾堆。虽然在水箱上用红笔书写了“禁止乱扔垃圾”,但不少居民成了习惯,最终收效甚微。

  后来,社区请暑假在家休息的两位大学生,分别在老旧水箱上创作了两幅画。一幅是有关海洋的主题,上面有各种各样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另一幅是以竹子带来的清凉世界为主题,旁边书写了一首古人咏竹的小诗。老旧水箱“变身”后,周围的环境很快发生了变化。不仅看不到居民乱扔的垃圾,反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带孩子一起欣赏水箱上的画作,孩子跟着大人咏读小诗。有居民说,画挺好看,实在不好意思把垃圾放那,破坏这份美感。

  我觉得这对社区管理不乏启示:很多时候,改善社区环境,可以调整下思路,发挥创新思维,多变堵为疏。□周开华(市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