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新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新知

没有“八卦”,就没有人类语言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作者:(英)罗宾·邓巴
译者:张杰/区沛仪
版本:译言/现代出版社
2017年7月
本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以及语言的用途,在邓巴教授看来,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人类的演化》
作者:(英)罗宾·邓巴
译者:余彬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人类何以成为人类?又如何发展出语言、思维和文化?为什么我们存活下来,而其他的人科物种却灭绝了?人类何以走到今天?这些问题书中都给出了答案。
《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作者:史蒂芬·平克
译者:张旭红、梅德明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认知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史蒂芬·平克关于语言与人性的名作,用丰富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这也是一部为普通读者而写的有关语言和认知的科普书籍。

  自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公开表示青睐“150人定律”——也被叫作“邓巴数”——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圈的人们已经对邓巴不再陌生。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明白“邓巴数”的来源,以及是它否适用于互联网社会,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提及和张小龙公开演讲中的强调,已经足以让很多人为之侧目。

  “邓巴数”的发明者,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罗宾·邓巴20年前的一本进化心理学专著《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以下简称《梳毛》),于今年7月被现代出版社正式引进中国。有了此前创业圈大佬的加持,想必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邓巴写作该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人类语言的进化,他认为语言的进化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交流的效率。不过,在推导出这一结论之前,他看到了人类、猴子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熟人”社交规模都存在一个上限。决定这个上限的要素在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新皮层面积,而在这个上限值内,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进化出了沟通更为高效的语言,而猴子则维持梳毛的社交方式。

  150人定律

  靠八卦维系的朋友圈

  某个周末,当你打算跟朋友谈谈人生规划时,实际情况却是,你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八卦。大学餐厅里,教授们交流讨论项目申报,或者是咖啡馆中,艺术工作者互相评价作品,但八卦占据的时间比例很可能超过了2/3。不过,你能够在一个时段内维持熟人关系,或者说可以轻松八卦的人数大概是150人,你可以与之亲密交流的人数则在10-15人。邓巴认为,维系密友圈需要的是情感共鸣,但维持150人这样的外层熟人圈则更多依靠社会知识。

  邓巴的团队提取24种动物的梳毛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和它们大脑新皮层面积、群体规模关系做了研究,发现在用于“思考”的新皮层面积方面,人类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两倍,也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多10%-60%不等。对于灵长类动物智力更高级的命题,英国的心理学家迪克·伯恩和安德鲁·怀特,在1988年提出了“马基雅维利智力假说”。

  伯恩和怀特认为,灵长类动物能够在彼此交往中运用复杂的社会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建立某种关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灵长类动物需要了解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一旦群体成员数量增加,个体需要承担的理解社会关系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处理这些社交任务,进化过程会不断刺激大脑袋和超高智商的出现。

  即便如此,150人却还是成为人类熟人社交的天花板。邓巴在《梳毛》中指出,在原始部落,150人恰好是氏族的规模;在狩猎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一对夫妇在四代以后所有在世子孙后代加起来差不多也是150人;在各国军队中,最小的独立军事单位都是连,规模也在150人左右;而在企业中,一旦规模超过150人,就需要更多管理组织人员,员间沟通效率就会开始下降。

  为了维持150人“知根知底”的关系圈,人类需要花费的社交时间最大限值是非睡眠时间的40%,但显然,过大比例的社交导致生产生活效率的低下,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语言的进步提升了社交的效率。自此,人类可以和猴子、黑猩猩等亲戚类似,每天花10%-20%的时间进行社交,只不过猴子用的是梳毛,我们用的是八卦。

  语言的效能

  人类社交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在灵长类动物中,黑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物种,二者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98.26%。在略高于1%的不同之处中,FOXP2基因的不同是人类拥有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黑猩猩的大脑皮层面积,决定了它的平均群居规模为55人,大概是人类的1/3。邓巴教授认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类的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有趣的是,这是语言所严重依赖的听觉能力限制所致。在一个小群体中,如果参与会话的成员达到5位,情况就会不妙。一般而言,4位成员,1位讲3位听,就已经达到语言社交的极限。同一时间,梳毛只能给1个人,而说话要达到类似效果,最多可以面对3个人。1比3的比例,也解释了人类和黑猩猩群居规模的差异。

  有关语言的起源,邓巴并没有推翻主流学界所持有的语言起源于手势动作、猴子叫声和歌谣三种假说的任何一种,而是指出依靠情感纽带维系密友圈仅仅只能维持10到15人。因此,要维持更大范围的社交圈,必须进化出更有效率的社交工具。

  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历史上的数千种语言同宗同源,分化源于人类从非洲向外的迁徙。在迁徙、定居、融合的过程中,语言起初发展成各种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互不理解的语言。其原因非常简单,即不同族群为了区别对方是否属于“自己人”,防止有外族人搭便车。

  但我们并不应该就此夸大语言的功效。在面对面交流时,高达2/3的语意来自于非言语信号所传达的。例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以及难以言表的那种心灵默契,都发挥着语言难以承担的能效。关于语言发明之后的负面后果,对此,邓巴教授还专门辟了一节,讨论基于语言而出现的社会骗局,并将之命名为“宣传的妖术”。

  此外,研究发现,男性在谈话中更容易谈到自己,女性则更倾向于谈论他人。邓巴认为,自我宣传可能是语言进化的重要原因,而在进化过程中,男性更容易把语言社交变成自我广告推销,女性则更愿意编织一个社交网络。

  女性崛起

  女性是人类进化的主力

  人类的大脑容量在200万年前开始增加,原先素食的南方古猿转变成肉食的智人。肉食为人类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更多营养支持,而因为捕猎的需要,我们的祖先需要组成更大规模的群体。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更大群体社交的需要,使得人类的大脑尽管只占据身体体重的2%,但却消耗掉了人体20%的能量。

  在哺乳动物界,几乎所有动物的妊娠周期都与脑容量相关。换一种更明确的说法,婴儿的脑容量决定了妊娠时间,所有物种都在大脑发育大致完成时才分娩,智人却是一个例外。人类婴儿的大脑发育至不到1/3时便出生,剩余部分在出生后的一年时间里继续发育。人类的脑容量与大象一致,大象妊娠时间为21个月,人类为9个月,但如果加上出生后的12个月,则正好为21个月。

  进化带来了婴儿的早产,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女性必须在孩子诞生后担负起照料的职责。并且,由于母亲一人无法兼顾照顾婴儿和为两人觅食的工作,所以父亲的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有关人类形成一夫一妻制度的讨论有很多,如雄性睾丸重量决定论、雄性能够担负的照料能力决定论。邓巴教授显然更加同意第二种假说,他认为在远古时期,单个雄性难以供养一个以上的雌性及其生育的孩子。

  照料婴儿的责任重大,使得女性不得不依赖男性。位列从属地位的女性,在社交时进化出了更多的同理心,以便能够缔结更良好的社交网络。邓巴在书中推断,女性对八卦和闲聊的需求和擅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语言的进化。所以,《家族画廊》的作者马利克·科恩也评议道:女性对人类进化过程至关重要,她们是推进进化过程的主力。

  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女性在一个家族中的“无我主义”,常常是家族兴旺的重要基石,体现的是女性“以柔克刚”特性之于社群和睦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女性为了养育后代,也不得不对财富和资源趋之若鹜。纵使在今天的主流婚姻市场,财富和地位之于男性还是更加重要。这样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老态龙钟的男性亿万富豪,也可以轻松获得年轻貌美女性的青睐。

  但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邓巴看来,21世纪的现代工业经济发生了两大关键变化。其一是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大为提高,婴儿的成活率有了极大提升;其二是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大大提高,社区中的首富和普罗大众之间的贫富差距不至于影响儿童的供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因此从生育和育儿中获得更大的解放,可以介入核心的社会生产流程中。

  在职场上,女性的耐性、亲和力和同理心,使得她们占据了男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伴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女性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看重男性是否能够半夜起身喂奶、换尿片,而不是男性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求偶之战”一节中,邓巴略带讽刺地写道:“男性的态度转变显然尚未跟上节奏,广告中明确显示他们还在苦苦强调财富和地位这些过时的优势。”

  全书的最后,邓巴教授善意地指出,“人类语言复杂奥妙,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局限。”在强调人脉的今天,与其在社交媒体、酒会和论坛认识更多的人,不如把有效的精力聚焦在少部分人身上。毕竟,社交中,我们不但需要认识对方,更需要对方认识乃至认可我们。只有这种较为亲密的社交形式,我们的身心才能更加愉悦,友谊和忠诚才会靠向我们。

  □尼德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