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老照片》20周年

照片上的历史,目光里的尊严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摄影术的发明,拓展了人类记忆的容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摄影术从欧洲诞生不久,便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一同进入中国,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对中国影像的记载,几乎与中国近代史同步。

  与文字记录不同,照片是对事物更直观真切的还原,快门按下的瞬间,镜头中的一切便定格为永恒。一幅照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有时能抵得过千言万语的述说。因而,作为新的记录载体,照片有了历史档案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很长时间内,由于摄影术昂贵的成本和较高的技术门槛,它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和使用,能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历史场景也是吉光片羽。但即便在有限的影像记录中,也珍藏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家国记忆。

  二十年前,一本名为《老照片》的杂志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办,这是一本定位为“高端品位的通俗读物”,“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配以翔实、活泼、意味隽永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借着世纪末的怀旧风潮,《老照片》从一出生便风华正茂,一度创造出单辑销量三四十万册的纪录,二十年下来,最高的单辑累计销量已达七八十万册,还曾掀起一股老照片出版热潮。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

  近年来,遗失在照片中的历史细节、人物故事和社会信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读者关注,出版机构也纷纷将海外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中国照片收集整理出版。如《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美国国家档案馆系列等等,这些带着老旧气息的照片将历史现场直呈观众眼前,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回到历史境遇中。

  苏珊·桑塔格曾说,“只要时间足够久远,所有的照片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这句话常被《老照片》的创办人冯克力引用,许多被遗弃的、未被“正史”采纳的、为宣传而摆拍的照片,在他的眼里都如同至宝,他可以从中解读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来。

  有时候,视角比所见更重要。如冯克力所言,“观看者对于照片信息的关注与选择,往往与拍摄者的主观愿望大异其趣,有时候摄影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呈献给人的,观者却熟视无睹,反而是画面里那些毫不起眼的事物触动了他的神经,引发了他的思绪,从而对某件史实、某个人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获得了新的认识。”

  详见B02-B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