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老照片》里的难忘瞬间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教会学堂的女童
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照片上的这11位女孩无疑是幸运的,识字会使她们的人生与前人不同。她们一个人的识字,也许将带来整个家族的变迁。细细端详照片,可发现这些满脸稚气的女孩那宽大的衣袍下面竟有一双双畸形的小脚。识了字的她们将怎样再与这一双双丑陋的小脚相处?(原载《老照片》第1辑)
剪辫留念
1912年,一位27岁的年轻人在剪辫子之前,到照相馆背对一面大镜,完整地拍下了自己垂在脑后的大辫子,并在照片背面写了下面的题识:“壬子秋八月,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即新历九月十三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计印二张大洋八毛。益庵志。时年念七岁。”这位叫做“益庵”的年轻人对于即将剪掉的长辫,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些眷恋,颇有些不舍。(原载《老照片》第12辑)
路边小吃摊
改革开放后,山东临沂逐渐发展成江北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初期,在城市的众多巷子里,逐渐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市场,是临沂城里赶集卖东西最集中的地方。这幅照片拍摄于1980年的芦花市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大爷正在大快朵颐,小朋友的“大盖帽”放在桌子上,远处一位妇女正在给售卖的大饼过秤。(原载《老照片》第97辑)
胜利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向盘踞在怒江以西的滇西日军发起战略反攻,在松山、腾冲、龙陵等地集中歼灭了逾万名日军,其中松山攻坚战和腾冲攻城战,更是创造了成建制全歼日军步兵联队的先例。这幅照片拍摄于是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联合展示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旗帜。前为在战斗中发挥显著作用的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和美式手雷。(原载《老照片》第68辑)
兄妹合影
这幅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呈现出童年的趣味感和家庭的温暖感。兄妹七个按照由高到矮的顺序,依次排列。长兄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是一位英俊的少年了,最小的妹妹也就只有三四岁,对着镜头,一脸好奇。他们挨个攀着前边弟弟或妹妹的肩膀,男孩淘气,女孩文静。他们穿着冬季的棉袍,很干净也很得体,看得出他们家境的富裕。(原载《老照片》第31辑)
小镇茶馆
这幅照片拍摄时正值抗战的1943年,记录了滇东北一座小镇岁末中一个非常宁静和平的清晨:小镇大街上一座茶馆里已有两桌客人,全是当地上点岁数的男子,路过的人年纪相仿,彼此打招呼,无论一大早上茶馆,还是背竹篓提竹篮路过的,每人从容的表情和身上难见补丁的棉长衫棉马褂,说明日子似乎过得不错。(原载《老照片》第92辑)
西装革履的鼓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8年,此时长春已被人民解放军团团包围。城里的人们,恐怕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可是这位架子鼓手一旦登台演出,还是那么西装革履,头发依旧梳理得一丝不乱,陶醉在自己的鼓点里。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过于简陋,但这里发出的是属于市井、民间的音符,是平民大众对和平的期盼。(原载《老照片》第27辑)
香港警察合影
1964年,香港的威海卫籍警察吴传忠(前排右一)带队参与大埔林村枪案抓捕行动后合影留念。香港的威海卫籍警察,亦称香港鲁警、俗称山东差,是香港警队从山东威海卫籍人士中招募的警察人员。首批威海卫警察于1923年2月抵港,1949年后,威海卫警察的招募活动逐渐停止。不过,目前不少威海卫警察在港的后代,都继续投效于香港警务处。(原载《老照片》第107辑)

  二十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一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文献。

  艺术家、作家陈丹青曾说,《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里展出的,是选自《老照片》的一些精彩瞬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