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落幕,四天展期共迎来超过3万观众
| ||
| ||
| ||
| ||
| ||
|
“摄影本身虽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摄影具有把其所有拍摄对象变成艺术品的特殊能力。”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经典著作《论摄影》中这样写道。9月10日落幕的第四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影像上海”)中,就有不少作品令观众心生疑问——“这是摄影吗?”
影像上海是亚太地区专注于摄影艺术和移动影像的艺术博览会。四天时间里,影像上海迎来了超过三万名观众。不仅有诸如布列松、欧文·佩恩、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一批世界级摄影大师的作品,更多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作品。例如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兹(Vik Muniz)用从杂志上撕下来的碎片重构了莫奈1919年的名画《睡莲》的图像,然后将之拍摄下来并放大。
本届影像上海还有更多比穆尼兹这件作品更令观众“费解”却又迷人的,同时也拓展了观众对于影像艺术的认识边界。
似布,非布
《早晨时光邂逅加州的太阳,而我的双眼被它的光芒折服》 艺术家:乔丹·萨利文
空中悬挂着一条色彩晕染开的丝巾,两面墙上都是如同染了颜料的一块块“布料”。这是来自纽约的Rubber Factory带来的美国艺术家乔丹·萨利文的最新作品。这件作品有一个超长又诗意的名字《早晨时光邂逅加州的太阳,而我的双眼被它的光芒折服》。
据画廊负责人介绍,这些看似布料的作品其实都是照片碎片经过毁灭、重组,最后形成的完整作品。萨利文拍摄了城市和自然景观,使用普通的办公室打印机打印出每张照片,然后把相纸浸泡在化学品中,再经过雨水冲刷,让图像的颜色渗透到相纸背面,之后图像经过了翻转、切割和重组,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模糊、抽象的形象。
似水墨,非水墨
《Opening》系列 艺术家:李俊金
一面白墙挂着六幅黑白作品,地面上距离作品约半米有一条银色的线,提醒观众不要靠近。这六幅作品边缘不规则,像极了水墨在纸张上晕开的感觉。这是瑞士苏黎世Stephan Witschi画廊带来的韩国摄影艺术家李俊金的最新系列作品《Opening》。
据画廊负责人介绍,这是李俊金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加拿大等地所拍摄的风景、土地、石头、树木以及天空。之所以会呈现出类似水墨画的感觉,那是因为艺术家选用了一种古老又传统的纸张——桑皮纸来冲印她所拍摄的照片。桑皮纸吸水性强,柔韧且薄,纤维交错均匀。
李俊金习惯限制自己使用狭窄的画面,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局限性。她曾这样解释:“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局限,我们被自尊心所困,受限于我们的历史,被生活方式所限制。我对自己在受到诸多限制下创作的作品非常满意。视角上宽窄并不是思想上的宽窄。”
似真,似幻
《波动》系列 艺术家:迪迪埃·福尔内
出生于巴黎的摄影师迪迪埃·福尔内将镜头对准了城市,但是作品中的城市又像是我们在科幻作品中所看到的某个未来城市一般,充满了魔幻。福尔内的这组照片命名为《波动》,作品中的建筑被艺术加工成波动的线条,但又没有达到完全抽象的程度。由于作品中背景的建筑结构已经变形,作品中的城市看上去就像失重一样的状态。
艺术家借助了数字技术和图像工具,实现了自己的创意。《波动》系列的每幅作品都仿佛让我们处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界处。
《知感:消失的记忆》 艺术家:菲托·萨格雷拉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与创作部/CAC实验室主任、艺术家菲托·萨格雷拉出生于哥伦比亚,他是一名专注于新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的当代艺术家。
萨格雷拉使用电脑-人脑交互技术创作的摄影作品《知感:消失的记忆》亮相了本届影像上海。画面中有观众熟悉的上海弄堂,还有一些类似“乱码”出现。
这些“乱码”其实是艺术家通过不断扫描其大脑活动,记录了注意力下降的时刻。萨格雷拉称呼这些时刻为“失忆瞬间”,最终被实现为三维虚拟世界中的抽象雕塑,和现实景观组合在一起。
新京报记者 何建为 上海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