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同质化,今年综艺节目整体收视下滑,新京报专访业内人士,剖析陷入困境才是优胜劣汰好时期
| ||
| ||
| ||
| ||
| ||
| ||
|
上周,《极限挑战》暂时停播。虽然有传这周会复播,但实际上自本季开播以来,这档“现象级”综艺的成绩和口碑较上季已有下滑。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极限挑战》第二季前九期CSM52城的平均收视率达2.12,但本季却同比下降34%,只有1.38。
这并非市场中个例。今年无论是“综N代”《奔跑吧》《中国新歌声2》,还是新开播的《七十二层奇楼》《中餐厅》,平均收视率都未能与去年整体水准持平,整个综艺市场呈现疲态。除此之外,今年综艺类型的同质化仍让人诟病。明星户外真人秀、音乐、喜剧类继续占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慢综艺”、文化综艺则在成为黑马后,快速被一档接一档表现平平的节目带入了下一波跟风潮。
为何今年的卫视综艺市场在收视和创意方面,都开始平庸?为何在各大平台喊着“原创”口号的同时,类型同质化现象却仍未改善?究竟综艺的瓶颈期对市场来说是好是坏?为此,新京报采访了世熙传媒CEO刘熙晨、北京文化综艺事业部总经理宋小歌,乐禧文化CEO岑俊义、博见传媒总裁吴博闻等多位业内人士,揭露上述问题的原因所在。
雷同原因
来不及给创意研发时间
综艺研究者彭侃博士曾经在采访中说过:“全世界都缺少好的大的模式,中国更缺少,我们的研发能力更弱。”从今年已播出的160余档综艺来看,近一半仍是“综N代”,全新综艺中也有部分疑似借鉴了海外模式,真正的纯原创综艺寥寥可数。国内创意的匮乏,以及缺乏将创意变成综艺的能力,已是老生常谈。
不重视创意人才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对于创意人才的重视,跟国外相比,在短时间内还是有一些差距,“在几年前我们连综艺编剧这个职位都没有,现在都有编剧了,这让综艺领域的创意策划和节目叙事更加专业。”宋小歌表示。但像韩国的综艺编剧、日本的综艺作家,在国外都是拥有相当地位的人,“他们从不会隶属于任何一个卫视,他们所做的综艺创意,回报也非常高,所以创意动力非常大。”吴博闻透露。
不具备试水系统
而在创意能否得到市场认同上,海外也具备成熟的试水系统。像欧美的模式公司会广泛征集创意,并多次进行公司内部的创意推演,包括真实扮演或做成小产品拿到市场中;日韩则是一年内会固定投放创意片在卫视播出,收视率高的创意片便会被卫视认可并使用,而这些资源都是卫视无偿提供的。
然而近两年,国内综艺除了跟海外借鉴模式或者购买版权外,并没有学到他们以观众为核心的创意制作。“我国的创意大多数都是交给领导去肯定的,而非市场。” 吴博闻透露。卫视的综艺档期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很多领导会为了填充进度空白,或者迎合资本,简单看一下创意是否有过成功的先例,就会要求尽快上马。“比如《爸爸去哪儿》之后,《爸爸回来了》等各类亲子节目在卫视层出不穷,《中餐厅》之后,‘中客栈’类也很快应运而生。”
制作缺乏标准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制作公司缺乏成熟的制作流程,也很难将很好的创意发酵为综艺。业内人士表示,从一个创意,变成一档节目,并非今天做出一个PPT,第二天就可以提案,然后马上卖广告的。“现在的公司都希望有这样的研发周期,但其实根本没时间推敲创意、逻辑和情感是否成立,所以最后很多节目只停留在PPT阶段,很难变现。”
还有一些节目则是在第一季成功后,第二三季的水准、气质却明显不如最初。刘熙晨将这种状况归结于综艺制作缺乏标准性。“我们有时候其实能想出点子,但我们很难做成一个标准的、可持续的模式。很多时候我们的导演、制作人都是一边录制,一边拍脑瓜去修改模式,最初的点子到最后基本没有可控性了。所以现在经常会出现这一季做得很好,到下一季了换了导演,便成另一个节目了的现象。”
小公司数量井喷,制作人不再专注创作
目前卫视综艺不仅面临创意不足的难题,制作团队的浮躁、不成熟也是导致综艺泛滥、爆款难产的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至少有10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摘掉卫视的帽子,走入市场,成立了只有几十人的制作公司。但除了推出《见字如面》的实力文化,制作《奇葩说》的米未传媒等公司表现不俗以外,大多数方兴未艾的民营制作公司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目前这种自由竞争,让综艺制作方数量过多,小公司过于分散,以至于市场开始混乱,缺少了标准。”在刘熙晨看来,目前很多综艺公司很难做到像米未一样,发展为估值20亿的大公司。更多是小公司数量持续井喷,大家都在一味输出节目,无论质量好坏,导致市面上综艺大幅泛滥,“很多小公司都是觉得,我挣五百万不如我挣两千万,所以资方说做什么节目就做什么,只顾拿钱,不顾质量,这样的情形太多了。而这种乱象也令市场很难再形成价格机制,泛滥的综艺数量让艺人成本、制作成本都在快速攀升,艺人酬劳增多也有一方面这个原因。”
而在内容层面,很多优秀的制作人如今一旦自主成立公司之后,便不再专注于内容。毕竟在“出走”前,招商、艺人沟通、发行、行政等问题都有其他部门配合,但现在的他们既要想创意,又要想怎么挣更多的钱。“广告压力、艺人谈判这些事他们并不专业,所以他们很难组一个卫视综艺的大盘子。”宋小歌以米开朗琪罗要去卖自己的塑像来比喻这样的局面,“当他们不能再专心致志地搞创作,长此以往,术业不专攻,再好的制作人也很难生产出更好的卫视综艺。”
曾制作《爸爸回来了》、《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导演岑俊义,在出走浙江卫视,自立门户之后,就面临着分身乏术的尴尬境况,目前公司除了网综以外,尚未涉足卫视综艺,“现在的市场太乱、太浮躁了,制作人都忙着经营公司或者管理团队,大家并没有多少时间能静下心来做原创。对于想做出好节目的人来说,这个挑战肯定会制约产生更好的综艺内容。”岑俊义无奈地表示。
资本偏好跟风,原创基本不会投
除内容层面以外,“无投资,不综艺”也成为市场中很尴尬的状况。随着互联网以多元化的广告模式占据优势后,广告方开始偏好网络产品。因此与今年卫视综艺的颓势相比,网综《中国有嘻哈》的创意中插轻而易举卖到3000万元以上,而极具话题度的视频产品《十三邀2》的赞助商也从某国产汽车品牌,“鸟枪换炮”升级为奔驰轿车。
据数据统计,2015年电视广告首次出现下滑;2016年再度同比跌幅3.69%;到2017年,电视广告下行趋势愈发明显。“现在很多卫视项目都是要先定广告才能做的,目前80%的卫视综艺都是亏钱状态,所以没有足够的广告,制作公司很难继续运营。”刘熙晨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向来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相比“慈善式”花钱鼓励原创模式,他们更愿意占领风口,什么类型热就投什么,以快速地获取利益。像《欢乐喜剧人》《音乐大师课》等优秀的原创综艺,就因未有先例、无明星阵容、并非热播的综艺类型,而长期处于“裸奔”状态。但当第一季播出后成绩不俗时,源源不断的资方便会主动“自打脸”地抢着投放下一季了,“毕竟资本方对行业的了解有局限性。他们一般还是看哪类节目目前播的很好,他们就跟风投哪类节目,等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往外走。”
然而,像今年原本计划制作的魔术类、装潢类等原创综艺却没有《欢乐喜剧人》的好运气了,即便这些节目的阵容写明力邀吴彦祖、梁朝伟等重磅嘉宾,但最后还是无奈沦为PPT。“一是这类综艺的明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不成功,资方和卫视的压力都会很大,很多项目在没有营收或者是难以盈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二是现在很多客户在签约前一听到是原创模式,基本就不会投了,除非在流量明星方面已经组了一个很好的盘子。像‘中餐厅’、‘民宿’这类创意,几年前我们都想到过,但在海外做之前,资方和平台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试错成本,可如今却做得风生水起。”宋小歌透露。
前景
虽然目前的综艺市场看似不景气,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反而才是进入“春天”的前奏。“综艺瓶颈期其实是一件好事,它起码让所有人关注到目前综艺市场确实不成熟。”某综艺制作人表示。而制作公司则表达了对综艺市场从初级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信心。
从发展来看,电视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走俏,到如今平稳发展,中间经历了20多年的潮起潮落;反观综艺市场,从被大家关注,到出现“爆款”,再到同质化,只是这四五年的时间,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中,业内人士深知有多少资本和内容的泡沫。“往往市场化的成熟,就是通过瓶颈期的变化,来不断从结构上进行调整的,只不过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1 市场进入优胜劣汰时期
在刘熙晨看来,目前综艺态势的回落,首当其冲的或许是良莠不齐的综艺制作公司。大多数小公司可能会因为内容不佳,而找不到资本、发行不到卫视平台,最后经营不佳而转投大公司,回归为综艺制作中的一环。“优胜劣汰是必经的。因为我们要建立起工业化生产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就是要让综艺团队更加职业化,有分工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综艺不过于泛滥。”还有一种可能,未来只有拥有组盘能力的大公司,才能继续做好大型卫视综艺,而几十人的小公司只能更多是去做小而美、且类型更垂直的网络综艺产品。“只有这样,资本才能更集中在好的内容上,而非乱投医,很多人拿了钱却做不好。”宋小歌表示。
2 明星娱乐性综艺会被替代
除此之外,瓶颈期也会导致充满明星、话题噱头的娱乐性综艺变得质优量少。“市场开始调整,并不意味着空间缩小,只是证明观众对于综艺的审美确实提高了。完全浮躁的跟风、无创意的内容将开始被淘汰。”刘熙晨表示。而对于综艺市场究竟需要哪些类型,诸多业内人士均对素人、社会型、下饭型综艺表示看好。因为纵观目前海外的热播综艺,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以素人为主,聚焦于烹饪、旅行、装潢、冒险等类型的综艺,反而是市场的中流砥柱。
“这与观众的消费结构有关。”宋小歌预测。在广告客户方面,比如其商品是花生油或燃气灶,那即便烹饪节目是原创模式,也会产生一定投放。而像今年客栈类节目即将纷纷上马,也是因为近年来民宿的走红,旅行客户会注意到这类市场。“像今年娱乐性综艺呈现颓势也是因为所谓明星、模式都是不贴近生活的‘小花招’,当这拨明星已经黔驴技穷了,下拨还没成长起来,综艺还能做什么呢?”
宋小歌认为,现在大家理解的大众娱乐综艺,例如户外真人秀、全明星阵容等,会在瓶颈期过后达到一个平衡,市场只会留下五六档精品节目,而大多数综艺会变成真正符合大众长期审美的,与大众有共鸣的类型。“例如人工智能、科技、文化、旅游、装潢等这些又贴近广告商品牌,又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综艺,应该会在大浪淘沙之后,水到渠成地成为新趋势。”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