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特别报道

西城动员社会力量办起23家阅读空间

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引入第三方进行考评;政府上线“西城文化云”,提供文化服务“私人定制”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9月13日,护城河畔的白云驿站图书室,其中的6000余册藏书免费向公众开放,室内可上网。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8月中旬,北京市召开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市委书记蔡奇强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其中的“两区”,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

  作为首都核心区的西城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自己的探索。政府“搭平台、配资源、把方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这种新模式下,西城区已形成由23个特色阅读空间构成的“书香网络”。在提高服务效能的背后,西城进一步探索供求精准对接,搭建网络平台,让公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开口说话”。

  现场

  走进“白云驿站”寻书香

  第一次来到白云观街北里6号,若非对附近街区十分熟悉,恐怕一时找不到“白云驿站”。白云驿站隐在临街的一排绿竹之后,指路牌标识的入口仅一人宽,矮下身子,经过一旁微微沉坠的翠竹枝叶,就会见到不远处开阔的护城河,以及临河而建的一座小小书城。

  “绿色”为白云驿站的主打色。见缝插绿,驿站中随处可见店主培育的绿色植物,来者还能不时获赠园林种植类的书籍。驿站的上层是木地板搭就的一片露天平台,放着沙发、桌子、书架。下层则是较为传统的图书馆,藏书有6000余册,这些图书涵盖历史、地理、哲学、古典文学、养生等多种类型,大多来自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每隔一段时间,这些书籍流动起来,与图书馆内藏书进行交换。

  这处临河而建的漂亮书城,并非商业会所,而是西城区的“特色阅读空间”。和万松老人塔砖读空间、雁翅楼24小时书店一样,白云驿站的场地由政府提供,日常运营则委托给社会力量。驿站日常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公众可在此自由读书、借书,阅读间隙,可向水吧讨一杯清茶。

  在顶层水吧内,除吧台外,还放有互换书柜,附近居民可用八成新以上的同等数量书籍进行交换。上周记者在此处看到,书柜上放有约三四百本图书,一本脑科医学书旁放着数十本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几册旅游指南挨着一套毛主席语录,种类繁多。

  “刚开始只有几个空书架,都是居民自愿捐书,开始交换后,书柜一天一个样。”驿站经营者郝文杰回忆,互换书柜的流动性大,前段时间自己曾留意到一本描写俄罗斯风情的书,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就被换走了。这种交互阅读方式引来附近居民的青睐,最近,一位居民打电话告诉她,自己要搬去紫竹桥,家里有三千册图书想捐,苦于搬不动,“你们开车来拉吧。”

  发展

  西城建23个特色阅读空间

  2014年,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四南大街的万松老人塔塔院,挂上了“砖读空间”的牌匾,以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实体书店“多重身份”向公众开放。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传统”,老人塔本应是专门的事业单位管理,但最终由民营书店万阳书局的经营者崔勇接过了运营权。

  政府提供场地,社会力量进行专业化运营,打造阅读空间向公众开放,在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看来,这是比政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

  “很多社区就有自己的图书室,一间办公室,四五个书柜,旁边是社区工作人员办公。按照相关标准,面积和藏书是达标的,但去的人能有多少?想真的提供有效服务,不能‘达标’了事。”孙劲松介绍,文委对不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后,有了改革现有体系的想法。

  砖读空间是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社会力量的首例尝试,这座不大的院落一年能吸引36万人次的客流量,是一些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年均客流量的10倍。自此之后,西城区的特色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并不断吸纳新的运营模式。

  这些阅读空间,既有砖读空间这种政府提供空间设施、引入社会力量运营管理的“公办民营型”,也有繁星书吧、书香酒店等利用社会机构的空间设施,搭载公共阅读服务的“民办公助型”等。到今年初,西城区共出现23家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和3家区级公共图书馆、28家街道级图书馆及社区公共图书馆(室),一同构建起区内公共阅读服务网络。

  考核

  引入第三方考评阅读空间

  引入社会力量的本意,是为了借用其对公众需求更为敏锐的眼光与更加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政府不管是提供空间,还是配备资源,最终都要确保其公益性。今年7月,西城区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西城的若干意见》《北京市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考核指标体系》、《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奖励补贴的实施办法(试行)》,对特色阅读空间进行考核。

  根据规定,申报特色阅读空间的单位,免费开放空间面积必须超过80平方米(不包含仓库和办公),且不得低于空间运营总面积的50%。而特色阅读空间的设备设施、经费人员、文献资源、读者服务、读者满意度等,也均在考核范围内,其中,读者服务(包括免费开放时间,阅读推广活动,纸质文献借阅等)作为特色阅读空间的最重要内容,权重最高,为25%;设施设备权重占到其次,包括免费开放空间面积占功能性空间比例、网络联通条件等内容;此外,读者满意度也占到15%的权重,公众对特色阅读空间的接受度,直接影响到最终考核结果。

  考核不达标的运营方需加以整改,整改不到位,由政府提供的特色空间或会更换运营方。如考核达标或优秀,政府将考虑给予奖励性补贴,用于增补书刊、举办阅读活动等,补贴为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这次针对特色阅读空间专门出台的考评方案,不同于以往对图书馆的考评体系。重点考察它到底提供了多少公共服务,为了确保公益性,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和公众满意度调查。”孙劲松介绍,去年,西城区已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因未通过考核而被“摘牌”,今年9月,专家团展开了又一次考核,结果近日就会公布。

  “将来,社会化运营不仅局限于阅读空间,还将进入更多的‘文博图’场所,这套考评体系也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据孙劲松透露,目前,郭守敬纪念馆的运营也已委托给社会力量。

  ■ 举措

  市民可上“文化云”选文化服务

  3326场,服务1793600人次,这是西城区去年一年为居民提供的公益演出的数据。

  政府购买服务,挑选各类演出供居民免费观看,是西城往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方式。在孙劲松眼中,这种模式下,公众只有接受的权利,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财政资金有没有“砸中”真正的需求,只能靠运气。

  “政府来挑演出,不能保证是公众真正喜欢的,效果如何也没有反馈。”孙劲松说,除此之外,抢票积极、看演出不积极的现象,也导致了财政投入的浪费。

  为解决此类问题,近日,西城区上线了“西城文化云”网络平台。依托“文化西城”微信公号,公众可了解到最新文化资讯,注册账号,并在线预定演出、讲座、场地等,并能对服务进行评价。同时,后台对大数据进行收集,了解公众需求并及时调整服务供给。

  记者体验发现,首次注册后,平台自动下发1200积分,可用来预约演出。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预约了但不前往,会被扣除大量积分,这种“信用机制”的设置,能避免光预约不进场的现象。

  “给公众的文化需求分个类:读书看报看电影,这是普遍需求,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满足;你想看战狼,我想听郭德纲相声,这种个性化需求,交给市场来满足。在这之间,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白领及各类爱好者等群体性需求,我们也将尽量满足,提供高水平服务。”孙劲松说,将来,个体上传需求后,如果获得大量响应,政府可以进行组织,实现群体性的“私人定制”,让供求精准对接。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