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智桥胡同从5米拓宽到7米,晚八点前禁止车辆通行;西城22条街巷基本实现“十有十无”
| ||
|
新京报讯 (记者戴轩)西城区著名老胡同——达智桥近日变身“民国风”步行街。经过拆违整治和道路拓宽,不足5米宽的达智桥胡同拓宽到7米,部分临街老建筑修旧如旧,恢复晚清民国风格。据介绍,达智桥胡同已实现准物业化管理,每天20点前禁止车辆通行。
22条街巷基本实现“十有十无”
几根石墩拦住车辆进出,胡同口竖起老式铁栅栏牌楼,脚下的墨色大青石上,凸起五个古朴的大字“达智桥胡同”。
随着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的推动,北京一条条胡同回归干净与安静。记者昨日了解到,西城区广内街道22条街巷除架空线入地外已基本实现“十有十无”,古老的达智桥胡同还变身西城区又一条步行街。
达智桥胡同位于宣武门外,长210米,胡同东口这里最早称为“鞑子桥”,相传为蒙古军队驻扎练兵的场所,因此这一片地区也被称为“校场口”,乃九门校场之一。民国时“鞑子桥”雅化为“达智桥”。这条胡同里最著名的建筑物是杨椒山祠,也就是百余年前“公车上书”的地方。
部分临街老建筑恢复民国风格
去年,西城区开始对达智桥胡同进行整治和拓宽,道路由以往不到5米拓宽到7米,宣外大街辅路做景观改造,胡同采取修旧如旧的保护措施,保持原有肌理,部分临街老建筑恢复晚清民国风格,外立面进行仿古修缮。
如今的达智桥胡同,拆除了违建,清除了地锁,取缔了乌烟瘴气的路边烧烤,实现了准物业化管理。
为留住这份清静,上斜街社区与达智桥胡同居民代表会一致同意,本月起达智桥胡同改为步行街,每天20点前禁止车辆通行。
一位居民感叹,“以前都不敢出门,胡同太窄,贩子太多,怕被自行车撞着。现在好了,大伙儿都走路了,谁也不准骑车了,我就天天出来遛遛。”
■ 相关新闻
西城首条廉洁文化街亮相椿树街道
作为城市的“里子”,背街小巷的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北京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的推动,胡同里各个角落开始旧貌换新颜。首都核心区的西城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昨日,记者从西城区广内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街道共有11条重点大街、68条背街小巷,今年4月,街道设立5个专项工作组,88名干部任背街小巷街(巷)长。经过5个月的工作,目前已经清理违规地桩、地锁343个,清理堆物堆料2303.65吨,治理开墙打洞282处,拆除煤棚等储物型违法建设8845平方米。
目前,达智桥胡同和槐柏树后街(南北段)已完成“十有十无”工作目标,还有22条街巷除架空线入地外基本实现“十有十无”目标。
除达智桥胡同外,西城区椿树街道还打造了西城首条廉洁文化街。截至8月底,梨园文化底蕴深厚的椿树街道,在拆除违建、治理占道经营与开墙打洞方面,也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封堵开墙打洞后,24孝故事被手绘到修整一新的屋檐上;拆除地锁腾出的空间新建了花亭绿架,讲述《两袖清风》的历史故事;老式木质报亭“变身”而来的电子显示屏,滚动着《铡包勉》《谢瑶环》《瘦马御史》的故事。历时4个月,椿树街道在“京剧故里”打造出了西城区首条廉洁文化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