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微博撤“叼烟”表情包微信QQ别掉队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一家之言

  “抽烟”表情包退出,是对“烟文化”潜移默化式渗入的抵御。

  9月13日,微博下线了代号为“酷”的叼烟表情。“我们对微博的行动表示赞赏。”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称,将吸烟行为等同于酷存在诱导吸烟之嫌,并建议腾讯撤除微信、QQ上的吸烟表情。

  其实,很多人用“抽烟”表情时,要表达的东西无关叼烟,只是想借此表达酷感或得意。因而,理解该表情应该多用“意译”而非“直译”思维,不能只看到其形未看到其意。饶是如此,将“抽烟”表情剔除,还真不是过度敏感,而是对“烟文化”潜移默化式渗入的抵御。

  要知道,现在表情包早就不是对人们聊天时文字文本的补充,而已经成为沟通方式本身。很多网友已形成“凡是能用表情包说明白的就不打字”的默契,用传媒研究学者多丽丝·格雷伯的话说就是,“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

  当下表情包社交还在往低龄人群渗透,现在中小学生已习惯了拿着手机用各种表情聊天。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未必成熟,也没有那么强的好坏辨别能力。我们很难排除,有的孩子用多了“抽烟”表情后会被表情包对“酷”的姿势阐释所误导,潜意识里就觉得“抽烟=酷”,进而加以效仿。

  这是无法否认的潜在误导风险,也是现在影视剧控烟的初衷。本质上,小小的表情包也要“禁烟”,是避免控烟在互联网文化浸淫的生活方式中留下死角。

  表情包作为互联网上通用的社交介质,也该有“价值嵌入”。前不久的慰安妇题材表情包,就说明了表情包使用的伦理禁忌。

  因而从利弊权衡角度看,去掉那根烟,无碍于很多人的“酷感”表达;但多了那根烟,却可能带来不小的危害。既然“少这一点不少,多这一点不妥”,不如一刀切地拿掉那根烟。

  □侃人(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