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历史

2017年09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忠实的刽子手》
作者:乔尔·哈林顿
译者:钟玉珏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9月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死亡》
作者:杨·T·格罗斯
译者:张祝馨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9月

  对死囚犯进行公开行刑,在现代社会公民看来不可思议,但在早期近代的欧洲城市中却是日常景观的一种。这种公开行刑的方式,正如福柯所言,是一种“享受人类苦难的盛宴”,是通过暴力地控制囚犯的身体,向蒙昧中世纪的欧洲民众传达司法威慑力的手段。如今这种景观早已消逝,然而对历史的反思仍在继续:刽子手的一生如何在血腥技能和虔诚信仰之间纠结?是什么让刽子手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定义文明与野蛮的界线?历史学家乔尔·哈林顿以一本真实存在的刽子手日记为蓝本,深入16世纪纽伦堡刽子手弗朗茨·施密特的内心,展现了这位信仰虔诚的基督徒、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也是刽子手的一生,通过还原欧洲当时司法体系的变迁、处于现代开端的欧洲社会图景,反思人性与历史:“和弗朗茨维持感情与理智上的距离,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1941年7月的一天,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的一半居民谋杀了另一半居民——不论男女老幼,共计1600人,战后仅7人幸存。棍打、溺毙、烧死,镇上的犹太人被一系列暴行残忍杀害,暴行的实施者并非纳粹,而是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波兰人:他们的邻人。当我们回顾二战历史时,波兰多半被描写成“恶魔的屠宰场”,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在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格罗斯看来,“犯罪者-受害人-旁观者”的抨击模式是可疑的,因为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邻人》从这一极端环境下的残暴事件出发,围绕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通过史料还原和重构事件的前因后果,反思民族仇恨的来源和人性的善恶。本书一经出版,在波兰引发争议,波兰议会因而发起对耶德瓦布内大屠杀的调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