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0: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至今:

不忘初心 复校振兴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会师大会。特10版/受访者供图
201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前铺设了80周年校庆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朱骏 摄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先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图为人大研究生院建院十周年导师经验交流会场景。
中国人民大学2003届毕业典礼大合影。

  诞生于延安烽火,成长于革命征途,振兴于改革大潮,饱经风雨后,2017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很难想象,这所此刻沐浴在自豪与喜庆气氛中的大学,曾于1970年起停办八年,1978年才正式复校。

  1978年复校以来,人民大学在改革、求是的思潮中砥砺前行。时至今日,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78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的日子。

  1978年11月25日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头版,刊载了一篇时任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胡华教授的文章,记录了人大复校的这段历史。这也是胡华在1978年人大复校后首届迎新大会上的报告。

  “林彪、‘四人帮’变本加厉地加紧了对人民大学的迫害、摧残和破坏,长达三四年之久。这还不甘心,终于在一九七一年把人民大学解散,师生扫地出门,校舍变作兵营。”

  “‘四人帮’灭亡之后,人民大学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1977年初夏,邓副主席倾听了人大师生的呼声,全国人民的呼声,正式提出了恢复人民大学的问题。以后,在他的讲话中,有八次提到要尽快恢复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人才。”

  终于,在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恢复,而7月7日也正好是当年华北联大成立的日子。

  胡华总结,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复校之初的人大,条件十分艰苦。孙久文现任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是人大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时隔多年,孙久文还对1978年的人大记忆犹新。孙久文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学校条件很差,学生上课基本都在平房里,冬天没有暖气,要烧煤炉子取暖。

  导演黄军比孙久文晚两年入学。他曾撰文描述当年入学的场景,“一条勉强能并行通过两辆公车加两辆自行车宽的柏油马路,老态龙钟气息奄奄地躺在人大门前,马路那边是挖了一半又处于停工状态无可奈何半死不活的地沟,地沟那边是杂草丛生骨瘦如柴的农田和低矮破旧贫病交加的小平房。”“我们县农机厂的大门绝不比它廉洁朴素。”

  教职工的生活与学生一样艰苦。胡华在报告中说,从四月份复校以来,教工住房十分拥挤,校长在一个破旧洗澡堂办公达七个月之久。当时人大的教研室几乎没有办公室,不少教师没地方备课、写讲稿,有人甚至到外单位的图书馆阅览室去。教师们“常常在大树底下讨论讲稿,研究问题”。

  艰苦的条件并未影响学生发奋努力。孙久文说,他入学时22岁,在班上已经算小的,当年刚恢复高考不久,很多考生年龄偏大,班里最年长的同学比他大10岁。大家普遍觉得“有个机会来上大学已经很万幸了”,因此对艰苦的条件并不以为意。

  面对复校后的首届新生,胡华在报告里回顾了人大从成立、到解散、再到复校的坎坷历程,激动地说,“难道这不叫艰苦奋斗吗?”

  孙久文回忆,当时迎新大会在人大一间800人大教室举行,台下密密麻麻坐得齐整,大家都想好好学习,“对未来信心十足”。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大学并非“普通大学”,而是“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招收的主要对象是,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干部”,虽然也招收应届高中生,不过比例极小。

  人大老校长黄达告诉新京报记者,1978年人大复校后,对于人大的定位曾有过讨论。一些老同志认为人民大学的优势在于“培养干部”,但黄达认为,人民大学真正的优势是在社科领域所形成的学术优势和教学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鹏同志主持国家教委办公会议,提出“不要改变人大综合性文科大学的性质”。随后的国家教委(86)第三号《办公会议议定事项》中记录,“在制定和执行人民大学新的发展规划时,要注意不能丢掉原有的综合性文科的基础。”至此,人民大学最终走上了一心一意办好一个普通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之路。

  改革开放 实事求是

  人大的复校和发展,均得益于改革开放、实事求是。1978年,人大复校的同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发,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1959级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在1978年参与写作了这篇雄文,为批判“两个凡是”、推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而呐喊。

  胡福明曾对人大校友办的工作人员说,他在人大读书有两个重要收获,一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二是认识了社会生活,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正是在人大奠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成就了胡福明的历史担当,而胡福明为解放思想的星火燎原添的一把柴,又反过来“成全”了人大复校。胡福明说,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他运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武器,同时也在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

  复校后,人大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一路发展。

  73岁的王珊退休前是人大信息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1979年进入人民大学信息系求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她这一代人,“学生可以出国留学了,老师也可以出国进修了。”

  王珊告诉新京报记者,改革开放对她影响很大,出国以后,在学术领域“开了眼界。”她学计算机,原来学的是书本上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出国后在美国做项目、做系统,才意识到“一些基础软件对国家的信息安全太重要了”,回国后才决定做我国自己的软件系统,“现在看来,这条路是非常对的。”

  人大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对王珊影响颇深,王珊说,自己做理工科的研究,“衡量你就是看你实实在在做的事情,不用老去开会,做一些脱离业务的学习。”

  江西省原副省长熊盛文1979年以南昌市第一名、江西省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人民大学国民计划经济专业。他告诉人大校友办的工作人员,自己对人大的教学方法至今还记忆犹新。学校上课几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课教学是常用的方式。系里经常请国内一流的经济专家来上课,专家们对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看法,在课堂上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给大家很大启迪。考试采取抽签方式选题目,没有复习范围划定。

  熊盛文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对知识融会贯通、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用。四年大学,熊盛文以全优成绩毕业,他撰写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万字论文,在校刊上破天荒以上下篇形式发表,这在本科生中是不多见的。

  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沿袭至今,给人大人刻下了烙印。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关博,现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他对新京报记者说,人大课堂气氛宽松,他读研期间,每一次上课都是思想的碰撞。在遇到不同观点时,老师更加倾向于求同存异,等待时间来验证。

  关博说,他刚到人大读研的时候,正好是我国关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争议最为激烈的时期。面对争议,老师会让大家接触学科前沿,先去整理文献,看看不同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再让大家在课堂上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推导过程罗列出来,试试看能不能说服对方。“老师在任何时候,从最开始上课到最后论文答辩,都不是尝试去把他的观点强加给我,而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

  关博告诉新京报记者,人大校训“实事求是”,鞭策着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求真、求实,“笔杆虽轻,但系着民生冷暖”。

  新时代,新发展

  复校后的人民大学,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调整学科布局,经过恢复、调整和新建,至1978年8月,学校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等6个研究所,恢复了俄文、外语、体育3个直属教研室,新建了电化教育室。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发展至今,人大共有23个学院、5个跨系研究机构,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以及深圳研究院。拥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

  这一时期的人民大学创下了许多“第一个”。1978年,全国第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1978年,全国第一个人口学研究基地--人口研究所;1983年,全国第一个计划统计学院;1985年,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专业;1986年,全国第一个档案学院;1984年,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0年,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1992年,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第一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新时期的人大,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示范性的工作,为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提升做出了贡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需要,人民大学不断增设新兴学科和应用交叉学科,如经济应用数学、土地管理、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

  专业的变迁映射着历史的变迁。关博告诉新京报记者,国民经济计划系是以前人大院系中“王牌中的王牌”,人大毕业的从政官员,很多是国民经济计划系的;现在的国民经济管理,只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学专业。这个系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孙久文1978年进入人大学习生产布局专业。孙久文介绍,这个专业后来更名为区域经济学,再后来又衍生出城市经济学,最初挂在统计学院,后来调整到经济学院。

  他认为,区域经济专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对这个专业的需求就越大,这个专业就会越走越好。”

  信息学院老院长王珊参与了信息系成长为信息学院的过程。她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对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以前没有独立的计算机系。原本的信息系升格成信息学院以后,建立了信息系、计算机系、数学系三个系,还发展了多个一级学科,“紧跟着经济社会的最新(动态)来的。”

  王珊现任教育部数据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她告诉记者,人大内部也意识到多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人大以前是个文科院校,对理工科的支持不够,后来慢慢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也要以理工科作为基础,例如经济学的发展就需要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的支持。成立信息学院也会对人大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校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人文社科领域,人民大学拥有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居于第一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的学者约占全国入选者的1/5。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3年初公布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共9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理工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化学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校目前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

  80年前,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成立时,毛泽东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

  这种精神品质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大人不忘的初心,传承八十载,也将由新一代的人大人延续。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在2016-2020年,人民大学也将继续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引领前沿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建设大师汇集的国内顶尖师资队伍,拓展以全球顶级智库为代表的公共参与,继续为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新京报记者 王婧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