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研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有品牌实体书店24小时运营
| ||
昨晚8点,天色已沉,街道华灯初上,西城区地安门路口雁翅楼中国书店内,74岁的黄先生正埋头阅读《唐诗三百首》。曾在武汉大学教数学的他,退休后一门心思弥补起自己在国学方面的不足。而家门口这家书店,为他提供了理想的阅读空间。只要有时间,他一天24小时里可随时来这里阅读、休息。
自2014年起,北京已有数家书店转型为24小时书店,全天候为读者提供文化空间。北京市还出台了多项扶持实体书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将24小时开放确定为申请扶持的加分项。
雁翅楼中国书店由西城区政府与中国书店联手打造。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目前西城区共有2家24小时书店,分别位于雁翅楼和德胜地区,下一步将在什刹海、大栅栏等街区鼓励实体书店进驻,引导其向24小时书店发展。
24小时书店成居民身边文化空间
每周差不多有4天,黄先生晚饭后就带着两个孙子来到书店,挑选一本感兴趣的书,在实木的明式家具风格书桌前坐下,静静阅读。虽然也买了不少书,但黄先生“主要是把这当成一个图书馆”。
位于闹市口的这有书店,灯光将一直亮到第二天早晨。每天直到后半夜,都有两三位读者在一楼的座位上读书、上网或者小憩。这是中国书店旗下首家“不打烊”的书店,也是西城区第一家24小时书店,和北京市属第一家国有24小时书店。
2015年7月,位于地安门路口南侧、景观复建的雁翅楼挂上了“中国书店”的牌匾,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建设新地标,西城区政府与中国书店联合打造的“中国书店北京雁翅楼店”正式对公众开放,迄今已运营2年。
“后半夜有时候会有一群年轻人过来坐坐,有准备去天安门看升旗在这歇脚的,还有天津、山东等地慕名而来的,”书店经理孙奕说,平均每天会有两三人一直待到天亮。
距离雁翅楼中国书店1.5公里处的三联韬奋书店,是北京首个24小时书店。2014年4月起,三联韬奋书店决定不再打烊。昨天晚上,韬奋书店夜班店员殷志强告诉记者,夜里有人在书店看书,有人在学习,还有人来睡觉,“只要不影响他人,我们都不会干涉,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
服务贴心 老读者为书店送锦旗
雁翅楼中国书店一开始就被西城区定位为公共阅读空间,目前不仅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阅读天地,也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地标。
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说,中国书店在北京有15家门店,成立这家唯一的24小时书店,就是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延续中轴线上的传统文化。书店里的书以古籍、文史、艺术类为主,同时还提供空间举办了100多场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最集中的展现,因此我们的书店也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于华刚说,目前雁翅楼中国书店的营业额在中国书店15家门店中排名第四,但因为成本较高,每年需要总店投入几百万元补贴。于华刚表示,这家书店的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它的存在,让市民在夜里可以以读书的方式来放松,“这是一个情结”。
孙奕表示,他们还为读者提供辅助服务,可以提供热水、雨伞、雨衣等等。附近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来这里读书,下雨时,店员还撑着伞送他回家。老人特意送来锦旗,感谢书店的存在。
鼓励实体书店进驻什刹海等街区
雁翅楼中国书店由西城区政府与中国书店联手打造。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将雁翅楼打造成24小时书店,是因为雁翅楼位于中轴线旁、富有文化内涵,又接近什刹海、南锣鼓巷等热门旅游地。“希望公众在这里阅读的同时,领略北京文化。”
孙劲松透露,目前西城区共有2家24小时书店,分别位于雁翅楼和德胜地区,下一步西城区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支持实体书店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改变传统书店靠单一图书售卖经营的模式。在什刹海、大栅栏、天桥等文化街区,将鼓励有品牌的实体书店进驻,引导其向24小时书店发展。西城区也正在研究在人员配备、岗位设置等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24小时书店的运营。
此外,记者了解到,西城预计明年在南部、北部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
孙劲松说:“如果说下水道是衡量一个城市的良心的标准、星巴克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活跃的指数,实体书店、尤其是24小时书店,则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
■ 对话
“只要有人有需求,我们坚守就有意义”
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
新京报:为什么在中轴线上开一家24小时书店?
于华刚:雁翅楼是2015年在古建筑遗址上复建的,当时西城区将这片区域定位为公共阅读空间,于是中国书店与西城区政府达成共识,开一家24小时书店。
这家书店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最集中的展现,因此我们的书店也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书店几万册书籍以古籍、文史和艺术类为主,建筑和布局是古色古香的,我们还在书店开办了红楼梦版本展览、敦煌藏经展、中轴线文化展览等等,同期还举办了相关研讨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书店24小时不打烊,是希望给喜欢读书的人、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一个空间。城市需要这样的文化空间,夜里我们有酒吧、咖啡馆,也有书店,让大家都可以来读读书、歇歇脚。
新京报:雁翅楼中国书店为读者带来了什么新体验?
于华刚:中国书店有65年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希望书店不仅是一个买卖书的地方,也是一个公共阅读空间,一个涵养文化的地方。
为了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我们开了茶吧,免费提供热水、网络。两年来,我们在这里举办了105场活动,一些机构借用我们二楼的公共空间举办交流会、讲座等活动,附近居民也经常到这里开中老年读书会。
很多居民已经习惯早上6点遛弯和晚饭后来书店看看书,很多人带着孩子一起过来接受文化熏陶。虽然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但实体书店看书的体验永远不可或缺。
新京报:后半夜一般读者很少,坚持24小时有什么意义?
于华刚:只要有人有需求,我们坚守就有意义。这就是一个传承文化、涵养文化的空间。文化不仅在于图书,也在于我们的人情味儿。晚上也有提溜着大包小包来的,他们可以看书,或者趴着休息停停脚,我们会给他们倒水。这能让他们感觉到北京的宽容和博大。
【背景】
中轴线旁的24小时书店
始建于1420年的雁翅楼是老北京中轴线上一处著名地标,坐落于地安门十字路口南面东西两侧,与什刹海仅一街之隔。雁翅楼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
上世纪50年代,地安门地区道路整修,雁翅楼被拆。2012年2月,北京市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2013年6月,雁翅楼景观复建工程开工,2014年竣工。雁翅楼中的图书涵盖古籍、文史、艺术、社科、传统国学等类别,经营项目还涉及文房四宝、工艺品等,同时提供中国书店特有的古籍修复、古旧书收售等服务。
书店中阅读休闲区设在一层,西侧二层为综合展示区。二层阅读区设置为开架阅读形式,按组分有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图书,既有精选新书,也有线装古籍。除阅读区外,二层还设有小型讲座区、签名售书区、传统文化教学区等,并常开办古籍展览、文化讲堂、读书会、研讨会等文化活动。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戴轩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