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4: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四次变迁 实事求是校训怎么来的?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陕北公学的毕业证上印有“忠诚 团结 紧张 活泼”八字校训。
华北联大的校训是“团结 前进 刻苦 坚定”。
毛泽东手写的华北大学校名,这一时期的校训是“忠诚、团结、朴实、虚心”。
中国人民大学东门的校训石上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字。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块校训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块校训石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曲阳县,重达27吨。

  “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它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这所学校人文精神的凝练,是这所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

  跟随着学校的发展足迹,校训也经过四次变迁。直到校庆55周年前夕,在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1992年6月15日的校党委全体会议上通过,把“实事求是”正式奉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训。

  校训:忠诚 团结 紧张 活泼

  陕北公学

  时间:1937年7月—1939年7月

  办学地点:延安、1938年在旬邑县创办分校

  毛泽东亲自定下八字校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面临外敌侵略、深重苦难之际,一所大学——“陕北公学”在烽火硝烟中诞生。全国各地爱国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寻找抗日救亡道路。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同学的希望。

  1937年10月23日,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前一周,应校长成仿吾的要求,毛泽东为陕北公学的成立与开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

  1937年10月19日,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说:“陕公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创造革命先锋的场所。”

  毛泽东对精英云集的陕北公学寄予厚望,他亲自为学校定下校风、校纪,即后来广为流传的八个字——忠诚、团结、紧张、活泼,这也成为陕北公学的校训。

  成仿吾老校长在《战火中的大学》回忆陕北公学校训时说:忠诚,就是忠于人民,忠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团结,就是团结互助、民主自由的统一战线作风;紧张,就是纪律严明,行动迅速,雷厉风行;活泼就是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两年内,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加上1939年冬复办的陕公在两年内培养的3000多名干部,共有10000多名。

  据中国人民大学大事记记载,这些干部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各个战场、各条战线。有的牺牲在抗日前线,为国捐躯;不少人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成为各方面的领导骨干。

  陕公校友邹瑜曾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我的每一个足迹都刻有陕公的印记。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平等相待,互相团结,非常和谐。在这种校风和社会风气中培养出来的人,富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合乎逻辑的。”

  校训:团结 前进 刻苦 坚定

  华北联合大学

  时间:1939年7月—1948年8月

  办学地点:晋察冀边区

  敌后办学遭遇扫荡仍“前进”

  1939年6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大在延安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1939年10月,华北联大校训产生:团结 前进 刻苦 坚定。

  这八个字浓缩了成仿吾写的《华北联合大学校歌》主要精神:“跨过祖国的万水千山,突破敌人一层层的封锁线,民族的儿女们联合起来!到敌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同志们,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我们刻苦,我们坚定,国土要收复,人民要自由,新社会的创造,要我们担任。努力学习革命的理论,培养我们革命的品质,我们誓死绝不妥协投降,战斗啊,胜利就在明日!”

  在1939年11月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李公朴先生说:“华北联合大学是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团结 前进 刻苦 坚定”的校训精神时刻体现在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过程中。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华北联合大学仍汇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晋察冀边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为创作源泉,为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民众运动和对敌斗争作出了贡献。

  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又从张家口到束鹿县的农村、正定县城,华北联大先后办学九年多,毕业生达12000余人,对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各条战线的工作,以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家丁玲曾说:“华北联大是青年们向往的学校,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许多知识青年冒着杀头危险,纷纷奔向张家口找华北联大。华北联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有才华、有献身精神的干部。”

  校训:忠诚 团结 朴实 虚心

  华北大学

  时间:1948年8月—1949年12月

  办学地点:河北省正定县、北平

  校长寄语学生“言行一致”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急需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人才,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由吴玉章任校长。

  1948年8月24日至27日华北大学在原华北联合大学校址——河北省正定县城举行开学典礼。吴玉章说:“华北大学是一所革命的大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所产生的大学,它要培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干部,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

  吴玉章提出了华北大学的校训“忠诚、团结、朴实、虚心”。

  吴玉章曾对校训作出详细解释。“忠诚”是尽自己之力谓忠,就是说要尽我们的力量,老老实实为广大群众服务,尽我们的能力,不辞劳苦,不怕困难,为社会服务,诚就是诚实不欺,不自欺欺人,说话做事都要有信用。我们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我们的一切言行完全对人民负责。

  “团结”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要素,尤其是被压迫人民反抗压迫者最有力量的武器。团结要有力量,要能持久,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朴实”就是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粗枝大叶,而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

  “虚心”则是增长学识能力的重要条件。不只是在学习上要虚心,而且在做事做人上也要虚心,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能虚心采纳、接受和考虑不同和反对的意见。

  承载着培养建设者的使命,1948年11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华北大学一部先后有三批16个班共1800余名学员毕业奔赴平、津前线。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华北大学的师生干部奔赴江南、华南、西北等地,为全国解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49年7月31日,在华北大学毕业典礼上,吴玉章对学员们说:“希望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切实按照‘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的校训去做,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歌唱家胡松华曾说:“1949年,我和几位同学怀着追求革命的一腔热情,决心寻找一所最艰苦的大学读书,锻炼自己。这样,我们来到了硝烟刚散的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华大教给我的一是追求真理知识的热情,二是扎根于人民的思想,三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技能,这些一直贯穿了我的大半生。”

  校训: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1949年12月至今

  办学地点:北京

  校庆55周年前夕确立“实事求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

  “实事求是”并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作为校训,直到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在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1992年6月15日的校党委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把“实事求是”正式奉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训。

  会议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实事求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等等。坚持“实事求是”对于把中国人民大学办成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在,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在中国人民大学2014-2015学年开学典礼上,学校党委书记靳诺说,中国人民大学之所以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学校的校训,一是因为“实事求是”反映了学校的历史积淀与传统。二是因为“实事求是”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校风高度契合。

  她说,70多年来,“实事求是”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他们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认真做人、踏实做事。从胡福明校友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到陈锡添校友撰写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共和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都可以找到人大人的身影。

  声音

  “实事求是”传承人大前身教育观念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周石表示,实事求是的校训是中国人民大学接续并传承发展其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时期教育观念精髓的产物。

  他认为,从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校训的源头、形成、发展和成熟。

  毛泽东亲自制定陕北公学的校训:“忠诚 团结 紧张 活泼”,是“实事求是”的源头。陕公的教学工作原则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陕

  公的教学实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华北联合大学师生“实事求是”地探索了新型大学的建立。

  华北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校训的发展。在解释校训时,校长吴玉章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把“实事求是”作为作风和态度看待。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是“实事求是”,是校训的成熟。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刘少奇在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型的大学”,办好学校必须加强团结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不要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辩证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

  04-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沙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