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1: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宋鱼水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人生标记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宋鱼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兼)。1966年生于山东蓬莱,1985年至1989年,宋鱼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并于1998年和2010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8月,宋鱼水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书记员工作开启法律职业生涯,历任海淀法院经济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民五庭庭长、副院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1985年至1989年,宋鱼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那时,同学之间经常在各种沙龙上对法律知识进行讨论,这种辩论文化对她的法官生涯影响深远。宋鱼水办案风格以八个字流传在法律界:辨法析理,胜败皆服。2005年,宋鱼水被评为“时代先锋”,其后,以她为原型的电影在全国上映,名为《真水无香》。她说,就个人成长而言,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竞争力。年轻时拼的是知识和能力,年龄渐长,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一个人的标记。

  法学院的“辩论文化”对我影响很大

  新京报:1985年至1989年,你在人大法学院学习,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宋鱼水:我们比较幸运的是,那会儿的青年教师,都是现在的大家和名家。老师教育了我们,他们自己也成为了知名法官,比如王利明、韩大元、刘春田、龙翼飞、林嘉、陈卫东等。法学院是优秀老师汇集的地方,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采,给我们的教育很深远。

  那时很重视本科教育,老师们对学生很投入,课上课下都接触很多。年轻老师住在筒子楼里,都在楼道里做饭,有时候还邀请我们去吃饭,挺温馨的。

  同学之间非常爱聊天,也包括对法律知识的讨论,在各种各样的沙龙上,争得面红耳赤。晚上宿舍里会一直聊到熄灯之后,直到有人说不许再聊了,大家才睡觉。那种文化对我挺有影响的,因为法律也是一种辩论文化。我发言不是很多,但是特别喜欢听同学讨论。这跟我后来的法官职业很像,法官需要听进意见以后,再研究问题、下结论。

  新京报:后来你在海淀法院经济庭开始职业生涯,工作之后还会经常回学校吗?

  宋鱼水:我们经历了一个立法的时代。截至2009年3月我国有229部法律,其中涉及民商事领域的法律占比很大,可以说,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见证了大部分法律的诞生。刚开始工作那些年,是对法律人比较好的时代,自始至终都很兴奋。

  我工作以后先是在经济庭,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活跃的时代。经济越活跃,矛盾越活跃,纠纷越活跃,纠纷的解决也推动经济规则和法律的形成。十多年以后,我到知识产权庭,现在知识产权领域案件也特别多。

  国内法律不成熟的时候,国内外的资料和老师的观点就很重要。我工作之后确实是个认真学习的人,还是以人民大学为教学基地,经常蹭课听课,跟老师请教。

  新京报:当法官的想法是从在人大读书时就有的吗?

  宋鱼水:我一开始就有远大的法律理想,这是坚定不移的。有这样一个理想,就从来没想过别的职业。

  法律有着最大的善。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是以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也是希望把违法的人变成守法的人、善良的人,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鼓励年轻法官一定要去现场勘验

  新京报:审理过数千件案子,会不会有麻木的时候?

  宋鱼水:会有疲劳期,这时候也会警示自己。案件给大脑的刺激特别丰富,有些案件是会让你警醒的。可能当事人的哪句话,就会让我兴奋起来。

  曾经有个案件,一个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说是自己没有拿到工程结款。他拿着一堆没有盖公章的单据,让人感觉他是自己伪造的。我们就组织了一个工作小组,到村里去调研,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等我们到了农民工的村里,他也去了,“扑通”就给法官组跪下了。他说,十多年来都没要到钱,法官来了,至少大家知道不是他把这个钱贪了。村里人都以为他是骗子,发包方把钱给他,他没发下去。我们洗刷了他的清白。

  这个例子让我知道,乡土文化里的信誉很重要。实际上打赢官司不是他的全部目的,更重要的是他想维持在乡土熟人社会中的口碑。我们还是没有完全了解当事人。这种对乡土文化的领悟,给了我刺激,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点。

  年轻的法官刚开始判案的时候,我也鼓励他们一定要去现场勘验。跟最接近事实的人了解风土人情,对事实判断是有意义的。

  新京报:你的办案风格被评价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为什么一定要说服败诉者?

  宋鱼水:首先,人们服的是公正,如果判得不公正,再花时间说教毫无意义。不服的那一方当事人,让他服公正,在讲理的过程中让他主动接受法律,真正解惑,之后的路会走得更顺。所以判案后答疑很重要,也是这个原因。

  对理论很饥渴时学校就是后方

  新京报:人大的精神在你身上打下了什么烙印?

  宋鱼水:人大有实事求是的务实学风,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埋头做实事,一般开头5年、10年可能默默无闻,但做了10年、20年后就很优秀了。崇尚专长,干事创业不计功利,这对我是有影响的。

  我在海淀法院时,有人大的学生过来,都很愿意去基层,做事低调谦和,不好高骛远,知道打基础很重要。所谓小法官大社会,人大的学风正是让我们以小见大。

  直到现在我跟学校接触还挺多,学校的活动邀请基本不拒绝。我们法院跟人大法学院是最早的共建单位,老师们需要法律实务,我们也需要老师在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对理论很饥渴的时候,学校就是后方,很快地把理论输送给我。

  新京报:在法官的工作中,人大校训“实事求是”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宋鱼水:“实事求是”就是法官办案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体现。法官在西方被称为最接近上帝的人,也就是说法官是完美的人。因为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判断是非对错是法官的职业,正确性是检验法官的标尺,压力还是很大的。

  就我个人成长而言,深感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竞争力。年轻时拼的是知识和能力,年龄渐长,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一个人的标记,对于一个企业就是品牌,非常重要。

  人大有实事求是的务实学风,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埋头做实事。所谓小法官大社会,人大的学风正是让我们以小见大。实事求是就是法官办案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体现。 ——宋鱼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