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上一篇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李舫,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作品有《不安的缪斯》、《重返普罗旺斯》、《贾科梅蒂:青铜魔法师》、《比记忆更黯淡的传奇》、《沉沦的圣殿》、《埏埴以为器》、《童年的死结》等。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同心人。

  光阴如梭,二十余年弹指而过。我离开人大已经二十余年了。

  人大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都有着我滚烫的记忆。甚至在毕业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个院子,都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时间,就像卑微的西西弗斯,每个凌晨推巨石上山,每临山顶随巨石滚落,周而复始。然而,不论光阴怎样更迭,这里都是我生命的圣地,也是我前行的动力。就像一只放着长线的风筝,不管走多远、飞多高,我的心,都牢牢地系在这里。

  离开人大的日子久了,我却发现一个秘密,走出人民大学大门,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脸上骄傲地写着“中国人民大学”六个字?不!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传承,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徽号,共同的心灵密码。我们的心,真的是不用手臂就可以相拥。那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来源于我们共同上过的课,共同读过的一本书。

  正是在人大静谧的图书馆里,在老师长长的书单上,我读到了让我至今难忘的那些书: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人与事》、尤里·邦达列夫的《瞬间》、莱蒙特的《福地》、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木匠们,把房梁抬高些》、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燃烧的女巫》、萨特的《恶心》和《苍蝇》、柯斯文的《原始文化史纲》、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黑格尔的《美学》、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和《浪漫派的艺术》、普济的《五灯会元》、纳兰性德的《通志堂集》、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为芬尼根守灵》……罗马共和国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卢克莱修,正如前苏格拉底的许多哲学家一样,他喜欢用诗歌阐述哲学思想。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我与他的一句诗的不期而遇:“心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方能祛除”。这句诗,像一束天光,醍醐灌顶。

  先哲们耳提面命,老师们谆谆教诲,同学们砥砺切磋,让我们找到了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不坠其志的智慧武库。

  我知道,当我在图书馆每一本借来的书笺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我的名字的前面是我无数的学兄学姐,我的后面,则是无数的学弟学妹。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同心人——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久远熟悉的语言,那些频率相近的心跳,那些浸润至今的仪俗,那些茂密茁壮的传奇,那些心心相印的瞩望,这是我们的秘密印记和徽号。

  在未来的时日,年轻的学弟学妹里,又有多少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长为伫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会有多少优秀的学者,有多少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理论家。中国是文章大国,也是思想大国,有文字记载并从完整作品开始计算的文学史,已达3000年之久。歌咏志,诗咏言,中国文学传统浩浩荡荡,盛年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元气蓬勃,淋漓酣畅。今天,我们需要用更高亢的声音做出时代的呐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正是中国人民大学从中文系到文学院数不清的先辈呕心沥血传递的文化血脉,养育了我们数不清的学子肩负的时代精神、家国篇章。

  我想说的是,正是在人大教室里,我们正在延续一种治学习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然后方能自愚而明,自弱而强;我们正在享受一种文化愉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然后方能日月光华,星汉灿烂;我们正在抵达一种人生境界,贯通古今,通达天地,然后方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翻开书卷,心香与书香共缱绻,这不是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味道、任何一种感受可以比拟的,它是历史沙漏里不会枯竭的丰满沙粒,是岁月绿洲中盛开不败的百花争艳,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永远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今天,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未来人大学子的手上。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地,你们都终可骄傲地说,我们肩负着使命和责任。

  倥偬的岁月,我们的青春,都在灿烂的怒放中奔向永恒的终点,不同的是,有些是转瞬的沉寂,有些是短暂的沉吟,还有些是亘古的沉潜。如今人大迎来80岁生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心那么热切地跟随着这个日子的昭示而祝福人大的校友们:

  不忘初心,永远前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