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6: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国际交流 搭建平台 尽显“国际范儿”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王翌楷与美国大学生参加第一届“知行中国-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项目。受访者供图
孔子学院学生学习中国书法。人民大学供图
●张晓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
毛基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何为国际化?怎样建设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国际化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借鉴苏联经验”,到提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国际性,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带有人大特色的来华留学、师生国际流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正在形成。

  

  不断传承的“国际范儿”

  人大的“国际范儿”,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初期。这一时期,先后有169名苏联专家来人大教学,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学、财政、统计等专业的研究生。2年后,人大开始进行留学生教育,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准招收留学生的第一批高等院校之一。

  “当时的苏联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师资来人大教学,在这里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接触到新型‘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对我影响至深。”一位经历过中国人民大学初期“国际化”教育的老校友回忆道。

  回顾人大国际交流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张晓京认为,人大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鲜明的学科优势,“从建校初期办学历史经验来看,很多学科的建设发展已经体现了充分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成果”。

  2009年,经过探索,人民大学提出要提升办学的国际性,并提出了以双一流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提升国际性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

  张晓京介绍,目前,人大通过几个方面提升办学的国际性,包括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影响力,丰富培养国际化人才平台,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承接重大国家级外事活动,增加国际学术合作的形式等。

  “你来我往”提升国际视野

  “2006年,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在海外取得学位的不到10%,现在已经超过20%。”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金融系主任张成思表示,如果以教师在海外取得学位为标准,师资的国际性有了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提升师资国际化“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一方面,人大教师通过参与“教师国际培训支持计划”赴海外研修,提升教师的国际性;另一方面,“学科国际前沿教师培训”也吸引了更多海外学者来人大,与青年教师建立学术联系,提升教学教研的国际性。

  根据人大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自2005年起),累计647名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截至2016年末(自2004年起),累计邀请320位海外专家来校举办学科国际前沿教师培训,参加培训教师达5000余人。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意来说,将海外知名学者“引进来”,既丰富了自身科研视角,也让人大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学术舞台,提升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人大德语系也因为日益提升的学术地位,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这对于学科发展是良性循环。”

  一次机缘巧合的“学术交流”经历,让张意印象深刻。

  2012年,因为一次在人大召开的茨威格国际研讨会,张意结识到了国际犹太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Gelber。张意回忆:Gelber在一次国际交流会议上得知了人民大学将要召开茨威格国际研讨会的消息,主动发邮件询问我是否可参加,研讨会受到了犹太文学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的关注,我既意外又欣喜。

  通过研讨会,张意和Gelber建立了长久的学术联系。“Gelber的犹太文学研究扩大了我们的科研领域,他还以‘奥地利文学中的犹太文学’为主题,给人大的学生进行短期讲学。”

  据了解,截至2017年,人民大学已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25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成为“世界大学联盟”、“中国-以色列7+7研究型大学联盟”等一系列高校联盟成员。

  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各学科领域成果通过开办的研讨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成为了传播人大的最好名片。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催化下,人大对外交流的地位逐渐提升。

  张晓京表示,随着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日趋活跃,我校的一些优势学科中已经初步形成一支具备良好语言能力,能对外说明中国的学术骨干力量,也助力学校各类人文交流机制活动,如中国-欧盟、中国-法国、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对外说明中国”,人民大学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展迅速:以孔子学院等为平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自2006年,人大参与承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至今,人大已与四大洲10个国家海外高校先后合作共建了13所海外孔子学院。

  “通过当地大型社区平台,展示中国文化,吸引民众参与,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最终受中国文化的吸引,走进我们的课堂学习中文。”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许颖在介绍孔子学院时表示。博洛尼亚每年有一个世界级的儿童图书展,孔子学院参加书展,带去中国的儿童读物和儿童学习中文的教材,带领中国文化进入他们的社区和生活。

  得益于参与共建孔子学院的突出成绩,2012年,国家汉办选拔人大作为“孔子新汉学计划”首批15所国内试点院校之一,把共建内容从语言教学延伸到学术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

  “小”学期感受“大”世界

  “国际小学期老师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教学水平很高。今年,我选修的‘比较政治学’课老师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政治系,通过他的讲解,以及和课堂上其他国家学生的交流,我收获很大。”2015级法学新闻实验班、英语实验班学生王翌楷说,在人大就读期间,每个人大学生都要至少选修一门人大小学期课程。

  7月4日,2017年国际小学期在人大如期开学。据了解,今年的国际小学期共开设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语言培训等四大系列课131门课程;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97所高校或机构的141位教师参与教学;有517名来自境外高校的学生和2794名本校学生注册过该课程。

  张晓京认为:国际小学期的建立,一开始的诉求是服务中国学生,经过发展国际小学期覆盖的群体开始面向国际学生,让他们能在人大课堂上,认识和了解中国。“通过国际小学期,实现了双向的国际化。”

  2016年,人大针对小学期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3.52%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的课程主题多元,类型多,可选面广。92.71%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课程设置体现国际观点注重国际主题。

  除了国际小学期之外,人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国家、学校、学院三个层面组织的交流、交换项目,增长国际视野。

  去年7月,王翌楷参加了为其5周的耶鲁暑期学校交换项目。“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英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也在参与度很高的课堂上,学习了更多专业知识。通过这段经历,我初步有了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打算。”王翌楷说。

  今年,王翌楷又成功申请到了校长奖学金,获得了前往芝加哥大学交换一年的机会。“我能申请到这些出国交换的机会,并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学校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机会,今年,我们班上的15个学生有6位都拿到了奖学金,去世界各大高校交换。”王翌楷说。

  ■ 对话

  提升国际性是办学应有之义

  ●张晓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

  Q:在人大提升办学国际性进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文社会科学类意识形态较为浓厚,是否适合进行国际化?一些传统的学科发展起源于中国,为什么还要向西方学习?

  张晓京:提升国际性是人大办学的应有之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外对中国了解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成世界看中国的途径。

  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没有交流与合作就没有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又紧密联系的态势。这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要求学生、学者间流动、交流,以他者的视角丰富自身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更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成果。

  Q:人大开办的孔子学院有哪些特色?

  张晓京:在定位上,孔子学院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推广机构,有相当一部分的孔子学院属于研究型孔子学院,法律经济教育学等学科基础上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合作。例如,密歇根大学建立了艺术类专业性孔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围绕东亚研究领域,我们派去的院长是人大哲学系教授。所谓“研究型孔子学院”,就是发挥高校的优势,体现双方合作学校的“学术水准”。

  截至目前,人大已与四大洲10个国家海外高校先后合作共建了13所海外孔子学院。

  ■ 校友故事

  海外获终身教职学者回归母校:

  “回国是最正确的决定”

  毛基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卖掉在加拿大的房子和家具,站在空荡荡的房间,看着满天浩瀚的星空,毛基业觉得那一瞬间有些震撼。

  第二天黎明,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搭乘回国的航班。

  2004年,在阔别母校17年之久后,毛基业重返人大任教。“回国,是一生最重要,最正确的决定。”

  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是回人大的第一位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他回忆:“那时候海外学者回国还很少,之后的几年才出现较大规模的回国潮。”

  学术研究上的彻底转型

  回到国内,毛基业没有感到“水土不服”。相反,因为母语教课,“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很强,做老师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在科研方面,国内的空间和平台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在加拿大留学时,毛基业就认识到数据积累对于信息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但在国外,获取数据十分困难。“我在国外做过IBM的客座研究员,但是国外的企业没有那么开放,想要进行约访需要很多流程,甚至需要签订保密协议”。

  中国企业则更加配合。“在中国访问到很多标杆性企业,包括海尔的张瑞敏等一些企业家,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的管理经验与你分享,这是多大的支持啊。”

  2007年开始,毛基业开始做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并在之后将主要精力用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中国情境下的信息管理问题上,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中国企业,收集了大量数据,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是国内管理学界最早的一批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的推动者。

  基于国内开发的案例,毛基业逐渐将案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自2009年起,人大商学院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目标明确:做最懂中国管理的商学院。

  毛基业说,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从90年代“模仿”西方为主,到如今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将企业最佳的实践前沿带到学校来,对于商科这类专业教育更具有指导意义。

  增强商科教育国际视野

  近30年,中国商学院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野蛮生长期,毛基业深刻体会到:中国商学院发展离国外商学院发展的最佳实践、最高水平仍存在差距。2014年起,人大商学院提出新的目标:学院教育要增强国际视野。

  2010年、2013年,人大商学院先后通过国际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EQUIS和AACSB认证,在学院的治理能力上,践行国际化。

  毛基业介绍,近年来,人大商学院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商学院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都是海归,通过他们,国外的领先管理理念和实践被带进课堂。

  国际小学期

  采用国际师资、国际课程及全英文授课方式,提供国际高质量课程资源,累计组织开设1048门次课程,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212门次,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742门,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16门次(2012年开始开设),语言培训系列课程78门。每届小学期课程数量稳定在120门左右。

  学生交流

  2011年至2016年,全校全日制学生出国交流6个月以上人数为8400余人,其中得到国家政府奖学金资助学生1100余人。

  教师交流

  截至2016年底,有6个月以上海外进修经历的教师570余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约35%。

  国际交流

  截至2017年,人民大学已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25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成为了“世界大学联盟”、“中国-以色列7+7研究型大学联盟”、“东亚-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大学联盟”、“中国-东欧高校联合会”、“中国高校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学术网络”等一系列高校联盟成员。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