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创新创业 学练相融 培育创业之才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龙永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
石嫣在她的养鸡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全景式研究报告。报告显示,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近九成大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

  从2002年4月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到2016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形成了怎样的特色?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高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

  一些学校用简单的加减法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问题,甚至盲目鼓励学生过早脱离专业学习进入创业实践。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洪大用认为,这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增加学生个人成长的风险,而且会加剧社会整体的风险。

  他表示,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人大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养报国之心,育创业之才”为目标,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洪大用强调,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是特区式的小范围培养,而是普及式的推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全面铺开的同时,人大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分层分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教育”、面向有创业目标学生的“重点教育”以及面向创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教育”。比如,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侧重通用知识的培训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包括创新思维与商业模式、创业企业的组织与团队等。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强化其对专业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分析把握能力,为创业奠定行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由各个专业自主开发设计,比如 “互联网金融”、“新媒体内容创业”课程包等。

  一条龙实践训练助力创意落地

  在课程基础上,人大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训练项目,并连续9年举办学生创业之星大赛,通过实践训练项目的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打通“课程-训练-竞赛-孵化”一条龙服务,解决创意落地、成果转化、创业实践检验等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选修过《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参加过创业项目和竞赛。目前,创业之星大赛的参赛人数达到数千人,已孵化企业70余个,其中已有30余个直接入驻大学生创业园,获得各项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

  明德之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生彭效冉说:“在我们创业过程中,学校就像一个民主的家长,不严厉也不放任,一路扶持我们前行。”2014年,彭效冉团队获得第六届创业之星特等奖,这次成功给了他们创业的勇气和10万元启动资金,9月,彭效冉团队入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孵化器,正式成立公司。“我们资金一直很紧张,而孵化器的工位每个月租金只要200元,解决了大问题。”

  2016年,人大推荐彭效冉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接受了权威人士的指导,“老师教我演讲展示技巧,调整ppt设计,一字一句地推敲我们的展示内容。同时还为我们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入驻孵化器三年,明德之星已壮大为良性运转的公司,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与江苏宿城区激光产业园达成了深入合作,近日将在宿迁成立分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 对话

  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创业

  ●龙永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

  Q:大学生创业层次相对较低成功率也不高,你怎么看?

  龙永红: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能够投入在创业上的精力有限,调动资源的能力和对社会长远发展趋势的认知有一定欠缺。所以大学生创业层次相对较低,重在体验而非成果。如果片面追求大学生创业项目融到多少钱,做了多大,那就走偏了。在学生状态下,他们关注到的自然是相对熟悉的领域和局部市场,比如校园市场,而且能够触到痛点,比较务实,不需要强求他们放眼社会,覆盖广阔的市场。这就类似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可以从解决小问题开始,不能要求他们去解决世界难题,如果期待过高,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

  Q:如何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龙永红: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和课程全美最具影响,教育理念和师资都比较先进而且成熟,他们会给学生一笔种子基金,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尝试,但是考核成绩时不以项目的成功或失败,盈利或赔本为评判标准,他们甚至认为“失败”是最好的教育,这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开公司,不能以学生创业成果来判断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成效,如果学生做出了好项目自然是好的,但是不应片面追求这一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2-13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 校友故事

  80后女博士石嫣:“地主婆”的幸福生活

  石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08级博士生,2012年创办分享收获农场,2016年当选“全球青年领袖”,现担任“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

  “您好,我现在正在地里,稍后回复您。”这是分享收获农场创始人石嫣的专属电话录音,忙碌时,她一天有6、7个小时在农田里劳作。

  十年前,这位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姑娘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地主婆,管着几百亩地,生产近千户家庭的口粮。如今,她白皙的皮肤已晒成了小麦色,除草、耕地样样在行,是可靠的“农场掌柜”。2011年博士毕业后,她创立分享收获农场,种植有机蔬菜并配送到会员家里。目前,农场有900余户会员,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2016年,石嫣当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城里姑娘赴美国“插队”

  石嫣的地主婆之路并不顺利。

  2006年本科毕业后,石嫣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博连读,师从“三农”专家温铁军。

  经过两年的学习,石嫣收获很多,但困惑更多。“尽管认识到‘三农’问题的研究价值,但我出生成长在城市,总觉得建立不起连接感。”当年,适逢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启动了一项新的交换项目,可以资助一名人民大学的学生到美国农场学习半年,抱着研究美国农场运营模式的学术化心态,石嫣获得机会前往明尼苏达州地升有机农场。

  “我到那一看就傻了眼,一切都与想象中不同”。石嫣说,“每天都在干农活儿,擦鸡蛋上的鸡粪、除草、浇水、耕地等,我当时很失落,觉得这不像写论文搞研究那样有价值。”并且刚到美国时,石嫣正赶上4月播种季,农场里没有新鲜蔬菜,基本以肉和土豆为食物。于是,她常去附近的小镇上购买蔬菜,但却遭到农场管理人员的严肃阻止,要求她多吃地下室的罐头、泡菜和冻西红柿。石嫣倍感委屈,在回去的途中哭了一路。

  后来她才慢慢了解到,在农场工作人员眼中,反季节蔬菜违背了自然的生长规律,而运输过程又造成了很多资源消耗,不符合有机农场吃在当地、吃在当季的理念。石嫣说:“从前,我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吃和穿都在影响这个社会,太追求生活有意义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的美。”逐渐适应之后,石嫣发现自己种的菜非常好吃,对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并认真思考该模式如何在中国落地。从此,这个城里姑娘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弯。

  “小毛驴”初试CSA模式

  2008年11月,石嫣从美国归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合作的一块产学研基地即将开始运作,打造生态农业样板。石嫣申请参加,希望在试验田里采用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

  于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开张。

  市民缴纳定金成为会员,就能收到农园生产并配送的有机蔬菜和肉类。石嫣“二次插队”,耕种、采摘、配送,一干就是三年,过着非典型博士生活:“同学们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还猜测我是去挣大钱了。”

  事实上,二次“务农”的石嫣曾有好几次想离开,“我当时是学生心态,责任感不强,常常和同伴因为农业园的运作理念而争论,一激动就不想干了!幸亏温铁军老师把我按住了。很多时候,人都是在关键的时候放弃了。现在看来,有了这三年适应和坚持,才有了我后面创业的可能性。”

  同时,在“小毛驴”的实践经验也让石嫣更加务实了:“把我那些过于浪漫和不接地气的劲儿打掉很多,我发现很多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如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可度完全是从0开始的,农民在农场工作时会争吵打架等。”尽管现实操作中有诸多不美好,石嫣却愈发坚定这是自己要走的路,也愈发难以割舍在农场的生活。于是,创业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我当时没有多想,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创造一种生活可能性,让自己能在乡村生活,继续和农田打交道。”

  精英意识,平民情怀

  2011年,石嫣创立分享收获农场,以众筹的方式募集到30万启动资金,与通州马坊村的农民合作,建大棚种有机蔬菜。

  石嫣回忆:“我们就住在村子里,每天都会观察菜的生长,有一天突然发现茄子的叶片上有白色的点,询问之下发现是合作的农民用了敌敌畏,可能因为他不相信不用农药化肥也能种得出来。”团队在讨论后决定,拔掉那一片近半亩的茄子,此后,农场再也没出现过此类问题。

  随着分享收获农场的壮大成熟,石嫣团队又建立了梨园公社、大地之子、好农场等普及绿色有机农业的创业项目,最终目标是形成有机生产者与消费者联合合作社。石嫣告诉记者,她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农村,希望农民有自主权、有尊严地生活,希望建设节约资源的环保型农业。怀抱这样的愿景,石嫣年复一年在农场深耕,慢慢做大做好。在她看来,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积累让我能站在高处,看清坚守这个农场的意义,看到脚下这条路的价值,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曾在课堂上讲:“要有精英的意识,平民的情怀。”多年过去,石嫣对这句教诲记忆犹新:“我在人大享受了很多资源,就应该去服务没有资源的人。这种意识能造就更多的可能性。”石嫣认为,创新就是去服务,去解决问题。不应该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看到问题后,在服务意识的驱动下去寻求解决,创新创业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课程

  近五年来,学校创新创业类课程选课学生达到6000余人。2016年全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达到51门、1734课时。

  师资

  创业学院师资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在百森商学院等知名海外创业教育机构进修的背景;同时创业学院还聘请校外创业导师126人。

  竞赛

  每年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活动的学生约4000人次。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报名团队达到123个,参赛人数554人,达到北京市报名参赛人数的十分之一。

  孵化器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目前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90余家,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33家。在校外,学校又联合各省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企业、校友企业等积极构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创新人才工作站40余个,校外创新实习实训基地260余个,创业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

  经费

  经费保障方面,学校每年安排直接用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2016年还专门设立350万元创业教育基金,用于课程开发和师资津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给予每门课程10万元的开发经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