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6: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我的大学 2010-2017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大清早去上张征老师的“新闻理想课”,下课后出东门采访办证刻章企图做个了不起的调查报道,下午被高钢老师的党课激起一腔热血,排长队吃顿汇贤饺子后冷静了下来,然后赶去上朱子辉老师的语文课,学着写繁体字,晚上回宿舍跟同学讨论春假去哪做“国民表率”。这是我六七年前的人大一日,平凡却永远怀念。

  ——李云翔,2010级,新闻学院

  人大什么都很小,从东门到西门,步行只需要20分钟,一勺池真的只有一勺;但人大又什么都很大,教二前的草坪可以畅谈人生理想;明法的阶梯可以随意放声歌唱,讲台上的老师教会学生实事求是。在人大,你可以成为任何一种你想要的样子。

  ——王星辰,2010级本科,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四载寒暑,曾在明德公教听老师传道授业,曾在求是楼通宵刷夜,毕业季哭着说后会有期,中关村大街59号无处不是珍藏的记忆!毕业后,每逢人大生日,或是听说有校友捐了三亿,朋友圈中的RUCer都会不约而同地转发。

  ——吴慧纹,2011级经济学院

  虽已离开人大,但身边朋友常拉我去人大吃饺子。人大汇贤饺子个大皮薄酱汁浓郁,在海淀高校圈里小有名气。在干净、典雅,富有生活气息的人大校园里走上一回,人就会变得很放松,都是熟悉的味道。

  ——李焕宏,2011级,环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一到秋天就会想起人大,总觉得在人大的回忆就像金黄的银杏叶一样灿烂。想起东门的石头西门的树,想起图书馆里静默的书和明德广场上喧嚣的风…… 深夜写这段文字,脑中忽然浮现汇贤的饺子、中区的牛肉面、东区的蛋包饭,一不小心连老师的教诲都抛在了脑后,罪过罪过!总而言之:想你了,人大。

  ——鲍哲咏,2012级本科,文学院

  看见录取通知书上那句“请记住这一时刻,从此母校与你同在”,我的心突然被击中,还没入学就有了归属感。那时我刚做完近视手术,不能看电子屏幕,我还是忍不住眯着眼发了QQ空间。被人大温暖了四年,现在毕业两个多月,每天上下班路过人大东门站,都想下去看看。

  ——魏候源,2013级,新闻学院

  毕业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母校就是无论听到关于她的什么消息都会心头一热、无比怀念的地方。关于中关村59号院的记忆是从图书馆出来在西饼屋买面包,一路伴着昏黄暖调的路灯走回品六的累并充实;是晚秋时节一勺池旁那株一身华妆的银杏树美得不可方物;是每到春季考试周凌晨刷夜后回寝室;是听着师兄师姐毕业季大合唱感慨着不想毕业……

  ——李斯曼,2013级,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

  人大不大,但每两步都能拍出一张时尚大片;人大不大,但有四个食堂,能吃遍南北西东;人大不大,讲堂能包容百家争鸣,聚光灯下的光彩夺目,也能包容付出的汗水和感动的泪;人大不大,教二草坪有友人谈笑,也有清晨的朗朗书声。 

  人大不大,它是一颗钻石,也是一个魔方,你转动它,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斑斓,组合出与众不同的大学时光。人大不大,但她足够爱我,我也足够爱她。

  ——强烨,2013级,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专业

  回想起在人大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全部都是美好的回忆。室友早已成了家人一样的存在。在青协,从大一志愿者时的不知所措,到现在从容应对,和小伙伴们一起刷夜、写策划、办活动。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让我遇到人大,让我在这里经历,在这里成长,在这里遇挫,也在这里收获。

  ——温馨,2014级,社会与人口学院

  浩渺的一勺池畔,我拥抱了她,从此她成了我的女朋友。那年我们大二,母校73岁。今年母校80岁了。故乡的汾河水边,我单膝跪地,她成为我的妻子。不知道要包个多大的红包,才对得起我们的媒人——人大!

  ——李行健,2014级硕士,新闻学院

  这里不仅是精神家园,还有令人安适的烟火气。最喜欢Circle Cafe的brunch和红丝绒蛋糕,以及天寒时课间的热拿铁。汇贤超市外排队买饺子的人群、摊着紫米煎饼的店家,营造出最舒适安心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有人步履匆匆,有人闲适平和,但无论是谁,都会爱上这方可以安放自身的校园。

  ——李昕蔚,2015级本科,社会与人口学院

  在人大,有两幅画面让我印象最深。一是迎新日搭满红

  棚子,满载期许与欢欣的明德广场;一是毕业季里听过无数故事的明法台阶和考试周从明商楼晚归来往成影的人们。四年时间也许稍纵即逝,但在这里遇到的人、发生过的故事,却可以在记忆中被拉得很长,因为它是所有学子在深远岁月中愿意真心记住的地方。

  ——刘宇瑶,2015级,统计学院

  多年后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活,最难忘的当数研究生室友ZZH如雷的鼾声了吧,当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一晚他睡着后,宿舍室友将鼾声录了下来。第二天一早,我们将鼾声在他耳边重放,连他自己都吓醒了!

  ——邱志伟,2016级硕士,新闻学院新闻学

  从延水河边一路走来,转眼间母校已经迎来了80岁华诞,我也迎来了在母校学习的第8个年头。8年来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人大学子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情怀。

  ——闫昊生,2016级博士,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

  一六年、一勺池、一米九的辅导员师兄、一张最萌身高差的合照、这是我的人大第一日。 记得“一二·九”合唱音乐节结束的那一天,所有的紧张和期待都化作如论讲堂的嘹亮歌声,所有的辛苦和泪水都在聚餐的笑声中被抹去,站在台上《映山红》含着滚滚热泪从我的胸腔中流出,那次活动让我明白,一个小学院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一个小学院也可以有巨大的力量。

  在自习室的日日夜夜,在明法台阶的每一次放声哭泣,在创业过程中获得老师同学们的每一次帮助,每一步的成长都是我最珍贵的人大记忆。

  ——罗钧龄,2016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又到了一个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天,我以新生的身份再次迈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已经在这里度过六年的我,即将到来的银杏落叶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曾坐在缀满藤蔓的求是楼里阅读学习,老师的连珠妙语仿佛有馥郁兰香;也曾穿着学士服坐在操场上拍照,或者在东门外的“女人街”上聚餐,一起数滴落下来的酒浆。 

  每一个秋天,我们都要向母校道一声“生日快乐”,也希望大家的每一个秋天都更胜春朝。

  ——毕玥,2017级研究生,劳动人事学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