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经过思考的善良和勇气,是最可珍贵之物

2017年09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暗杀局》
作者:曲飞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文艺理论家。
《尘土》
作者:贾行家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扫码参与
有时读书会

  在上周书评周刊上的《美丽灵魂:守护暴风骤雨中的烛火》一文中,我们谈到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人性中的善良对于一个堕落世界所起的最低限度的维护,究竟能有多大?”是的,善与恶,好与坏,似乎无人不知,但是当它要具象为一个行动,就又成为了另一个问题。比如:你有勇气去扶起一位陌生的老人吗?你下决心甚至不惜危险去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吗?善良,勇气,都并不简单。所以,最珍贵的智性莫过于经过严肃的思辨,又依然通往良善。

  

  观察

  从“扶不起的陌生人”来谈道德

  路遇一位摔倒的陌生人,扶不扶,有没有人扶,扶起来之后会怎样……这是近年来一直被反复讨论的话题。它似乎标志着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没有人敢扶起陌生人,意味着“道德滑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道德滑坡”的说法便流行开来。差不多同时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也兴起,将道德失范纷纷归因于市场经济等层面。影响至今。它隐含着一个预设:我们曾经有过道德高尚的时刻,是有了市场经济,“人心”才变坏的。是这样吗?

  这篇文章给出了另一种思考的角度。现在,少从公益慈善上看,中国人并不缺乏做好事的能力和做好事的心。“问题不在于每一个个体是否心存善意”,问题在于,“在我们每日具体的生活之中,陌生人正在变成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企业办社会”的单位制度解体,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对相对而言“陌生而且危险”的社会。但在最后,作者仍然回到了美德本身——“好心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对陌生人的好心和爱。因为毕竟,道德是超越性的实践”。

  历史上那些由信念驱动的“暗杀局”

  前不久出版的《暗杀局》一书的作者,在书中重温了几段曾举世震动的暗杀事件。比如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纳斯拉姆·古德斯刺杀“圣雄”甘地、尤苏波夫亲王暗杀沙俄妖僧拉斯普廷……这些为人所津津乐道、至今讲来依然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现在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这些“冲冠一怒”,决定以“血流五步”致“天下缟素”的暗杀者们,很多是本来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之所以选择去暗杀那些“大人物”,往往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在服务于一个崇高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社会制度、宗教、革命、民族、国家前途……”仅从暗杀结果上看,书中所写的这些人全都成功了。然而,驱动“刺客们”的崇高目标却鲜有达成。——所以,这是英雄气概,还是理性缺失的悲剧?也许,并无对错可言,让人嗟叹的只是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勇猛与脆弱、使命与无力。

  人物

  黄灿然:从工厂青年到文学翻译家

  对于中文读者,黄灿然的名字常常和苏珊·桑塔格、布罗茨基、聂鲁达、曼德斯塔姆、卡尔维诺等一长串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像这篇文章的一条读者留言所说:“在新书上看到黄灿然的名字,就会感到安心。”已经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文学翻译家之一,读者们对黄灿然本人的了解却是寥寥。所以,从书评君的这次深度专访中,很多人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黄灿然。

  他中学时期从山村移居香港,如今又从香港搬回山村。当过工人,辍学六年后考上大学,由一个不懂26个字母的工厂青年,读书、写作、翻译,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三年前从香港辞职,搬到深圳的洞背村隐居,过着简单的生活,会拒绝报酬丰厚的翻译邀请,只因为不是自己所认同的工作。从这些人生故事背后,透过来的是关于文学和诗歌的热爱,坚守与执著。

  逝者

  钱谷融: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9月28日晚9时08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8岁——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钱谷融先生是文学研究界德高望重的学者,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雷雨〉人物谈》等。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曾在2013年拜访先生,当时他笑着说,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

  钱谷融先生强调文学是写人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他的“玩”、“学问”和“人生”已相融为一体。我们用这篇访谈,来纪念钱谷融先生。

  书事

  17位作家、学者、诗人的“人生之书”

  我们找到了17位知名作家、学者、诗人、媒体人,只问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没有一本书,曾深刻地改变你?他们是止庵、袁凌、蒋方舟、江弱水、李静、严彬、羽戈、范晔、冯唐、韩松……他们的推荐,既是一份别具价值的书单,也是一本凝合了个人与时代的阅读史。时间的确改变了很多事,比如推陈出新的科技,比如阅读的介质和方式。但时间没有改变一件事——阅读的价值和其对一个人生命的真实意义。

  栏目

  “外文好书”联合书单

  “外文好书”,通常为版权引进类书籍,顾名思义,指的是引入国内的,此前在国外创作的图书作品。最近,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世纪文景、新民说、漓江出版社等国内多家知名出版机构发起了“外文好书联合推荐书单”,共同为喜欢阅读国外作品的读者推荐值得阅读的好书。

  刘年:《写给儿子刘云帆》

  这周的“诗人读诗”栏目里,诗人刘年的诗作和朗读感动了许多人。在这首《写给儿子刘云帆》中,他所写的是如果到了要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希望儿子怎么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不要开追悼会,没人懂得我的一生/不要请道士,他们唱得不好听……碑上,刻个墓志铭/刻什么呢,我想一想/就刻个痛字吧/这一生,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格外感人的力量,来自于灵魂的近距离接触。

  福克纳+麦卡勒斯

  对于文学青年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一周足够特殊。9月25日,是威廉·福克纳的120周年诞辰。而9月29日,福克纳的文学晚辈、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也离开我们正好50年了。

  借此契机,我们邀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斌,在线上举办了一场有时读书会,跟大家一起探讨福克纳、麦克勒斯这两位来自美国南方作家的文学寓言。现在进入“有时TimeTo”服务号,可以回听读书会全程哦。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