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书情

2017年09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指匠》
作者:萨拉·沃特斯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事故》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8月
《共病时代》
作者:芭芭拉·霍格威茨/凯瑟琳·鲍尔斯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9月
《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作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9月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作者:约翰·鲍尔比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这里》
作者:理查德·麦奎尔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不可能性》
作者:乔治·巴塔耶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文学

  《指匠》

  作者:萨拉·沃特斯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对去年热议的电影《小姐》有印象的读者,一定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萨拉·沃特斯的《指匠》正是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

  这本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具有更多传奇与哥特色彩,绰号“绅士”的恶棍与小偷苏同谋,打算依靠婚姻手段谋取莫德小姐的财产,结果在苏和莫德小姐之间却产生了意外的激情与背叛。出生于1966年的萨拉·沃特斯凭借“维多利亚三部曲”成为英国最出色的作家,作品多次入围“布克奖”“匕首奖”等等,被评为英国“二十位最好的年轻作家之一”。除了众所周知的同性之恋外,这本小说还涉及了更多关于时代及社会的反讽,它并非一部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哥特小说,而是包含作者对那种上流社会伪善习性的强烈讽刺。正是恶棍绅士的污浊面孔,将这本小说的爱与激情衬托得格外纯净。

  《事故》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8月

  其实近年来,阿尔巴尼亚小说家卡达莱一直是诺奖的热门人选,而且由于其小说包含着对战争伤痕的描绘、对民族仇恨的细节刻画,使得他在这份热门榜单上也许比同样热门的阿特伍德或村上春树更有诺奖竞争力。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创作量相当惊人,除了早期创作的长诗和戏剧外,仅长中篇小说加在一起就写了36部,而且至今仍在持续出版新作,平均两三年一部。

  《事故》是他的第34部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事故》讲述了一个突发事件背后的晦暗真相。阿尔巴尼亚的会议员和情人在搭乘出租车的时候不幸遇难,对此,司机表示他只是通过镜子看到两人在接吻,吓了一跳,从而导致意外。但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一个关于民族伤痛与国家记忆的真相随着情节深入,逐渐清晰起来。从日常事件入手,慢慢转入历史伤痛的宏大殿堂,是卡达莱小说的一贯风格。

  新知

  《共病时代》

  作者:芭芭拉·霍格威茨/凯瑟琳·鲍尔斯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9月

  现代社会,人与动物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疏远,室内生活的现代人类只能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进入大自然,或者通过豢养宠物给生活添加额外的乐趣。《共病时代》这本书则用另一种思维重新建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疾病。

  现代人类会遭遇各种疾病的威胁,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的医学博士、动物园医学顾问芭芭拉·霍格威茨多年研究“人兽同源学”,发现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与动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在侏罗纪时代的恐龙化石中发现了癌症的痕迹,在马的凹背姿势中发现了和人类性高潮同步的反应。不仅如此,霍格威茨还从动物身上发现了和同样困惑现代人类的肥胖症、厌食症、节食行为等等,而且动物和人类一样会对某些东西上瘾,会患心脏病。作为同属地球的生命,《共病时代》既形成了新的医学视野,也深度挖掘了人类与动物的共性,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历史

  《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作者: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9月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除了不断将犹太人妖魔化外,还在捏造一种纯净的“德意志精神”认同,尼采的超人意志和海德格尔的学说都被用于这一工程。其实在德国的历史上,民族精神构建一直与文本解读密不可分,它并非纳粹党与现代哲学结合的独特产物,而是从神话时代便形成的思想传统。

  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明克勒从“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大帝开始着笔,发掘政治与神话的互文机制,包括早期的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浮士德与魔鬼签约的故事,以及塔西佗与早期日耳曼人的神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神话被德国政治进行不同的诠释。从表面来看,德国人对神话的新诠释曾用于抵抗罗马人的入侵,构建普鲁士王国与魏玛共和国,直到“二战”结束后,东德西德又开发出了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货币改革。但神话演变的内质则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认同感”命题,德国人的历史与心态,神话和哲学阐释导致的政治悲剧,对现代政治也有极强的启发性。

  社科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作者:约翰·鲍尔比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约翰·鲍尔比是“依恋理论”的奠基人。他观察儿童与动物行为后总结出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即以极端方式力图抵抗父母的消失或远离,这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心理,同时也是有可能促使生物进化的行为。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约翰·鲍尔比的演讲集,共有7个章节,运用“成人依恋理论”研究了家庭内部情感的运行机制,包括儿童的发展与动物行为学方法,儿童早期的哀悼与精神病学意义。除了探讨家庭情感破裂的原因外,本书还思考了关于修复并重建情感纽带的可能。长期为人诟病的“依恋心理”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在约翰·鲍尔比的思考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种依恋心理,所谓的爱和温暖、坚不可摧的情感纽带都无从谈起。

  艺术

  《这里》

  作者:理查德·麦奎尔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漫画你可能看过不少,那么实验漫画呢?理查德·麦奎尔的《这里》绝不能用常规意义的漫画来概括。这本漫画于1989年第一次问世时仅有6页,还全是黑白作品,但就是这么6页漫画却给蒙太奇重组、电影艺术带来了重大影响。之后,《这里》经过扩版,成为一部300多页的彩色漫画,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本书所使用的是一种时空重组的手法。作者在一栋房屋中切割了一块图像,将这块图像放置在与房屋不同的时空中,并不断延展,于是背景从史前巨兽时代转换到未来科技时代,1950年的故事和2015年的故事遥相呼应,在地球文明演变的过程中,某些永恒不变的元素通过这一切割效果体现出来。它既是孤立的图像,也是一部完整的叙事。除此之外,读者还能在人物的动作和画面里发现许多经典作品的融入,例如维米尔的绘画,卡耶博特的《地板刨工》,甚至鲍勃·迪伦的民谣。当然,这需要我们读者细心观察。

  哲学

  《不可能性》

  作者:乔治·巴塔耶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乔治·巴塔耶是突破思想禁区的大师,他将神话、文学、色情、伦理学等融入自己的理论思考,成为后现代思想的哲学家。《不可能性》是乔治·巴塔耶探讨诗歌与暴力关系的一本册子,在“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三个异质文本中,巴塔耶找到了一条明显的线索,这条线索让诗歌文本通过“不可能性”的想象抵达“现实主义”的手段。在艺术形式上,色情、死亡、暴力等都是一种考验,借此唤醒读者心中的主体意识。

  这种理解对巴塔耶本人而言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凭借“不可能性”的想象,诗歌摆脱了有形的话语文本,走向无形的自然与意义,他曾经表示,“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特约记者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