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工作时提出,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贵州将“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实现绿色跨越发展的三块长板。近年来,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3.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140.58亿元,分别增长36.6%、40.1%,贵州“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已经打响。
大数据产业是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选择,目前贵州已集聚8949家大数据企业,包括苹果、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高通、SAP、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一批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
在旅游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的带动下,2016年,贵州GDP再破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前三;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则上升到52%,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1%,生态环境依然保持良好。
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10月11日,“十一”黄金周刚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气温只有15℃,刚下过的小雨让空气有点湿冷。但来自各地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从早上到夜里十一点,芦笙声、山歌声此起彼伏。
这一天,28岁的苗寨姑娘李慧的民宿保持满房,“我家民宿全年平均入住率能达到七成,旅游旺季天天满房。”
李慧的民宿有26间房,能住40多个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入住,李慧将民宿装饰了蜡染、刺绣、银饰项圈等苗族传统元素。
“从2016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经营效益比预期还好,淡季每个月也有10万-15万的利润,最高峰的八月份,利润可以达到35万,预计两年半就可以收回成本了。”
李慧所在的西江千户苗寨有村民1300户,6000多人,99.5%均为苗族。这里保留着丰富的苗族习俗文化,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和苗族文化传统保持最完整的村寨。自2008年正式成立景区后,游客越来越多。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西江苗寨游客接待量超过3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93亿元。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的缩影。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保存完整的民族村寨;同时,生态家底殷实,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2%,有着“山地公园省”“天然氧吧”之称。
近年来,贵州正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建设100个旅游景区、70个旅游小镇和1000个特色村寨。
梵净山、西江苗寨、百里杜鹃等一批世界级的新兴景区逐渐增多,黄果树、龙宫、遵义会议会址等一批老牌景区也得到深度挖掘,出现越来越多的业态,比如黄果树房车露营、赤水帐篷酒店等。
在贵州全省的大力推动下,贵州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同比增长41.2%;全年旅游总收入5027.54亿元,同比增长43.1%。今年前三季度贵州接待游客5.9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1.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0%、41.6%。
贵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分不开。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连通了贵州的88个县市区。同时,贵广、沪昆两条高铁相继通车,方便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游客出游贵州。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航空,已经初步形成“一干十三支”的机场运行格局。今年上半年,全省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135.3万人次,同比增长32.5%。
乡村旅游促脱贫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贵州还有372.2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
贵州正通过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等方式,让贫困地区农民也搭上贵州旅游快速发展的快车。
据统计,目前,贵州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其中517个被国家列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
遵义市湄潭县金花村大清沟小组,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4月,大清沟小组成立湄潭县大清沟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大清沟合作社”),并联合县属国企贵州天下茶园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下茶园公司”)依托整个金花村6800多亩的茶园,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原来的收入依靠采茶、卖茶,收入有限。”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认为,应该把茶园变成资源,“让村民从单纯的卖茶叶转型成卖风景。”
大清沟小组将全组村民的房屋涂成彩色,并修建了游乐场、观景台、茶海会客厅等旅游设施,打造了七彩部落景区。站在观景台上,大清沟一片绿色的茶园中点缀这彩色房屋,宛如童话世界。
为了扶持大清沟发展,天下茶园公司为大清沟带来了资金和管理人才。“到目前,天下茶园公司已经累计投入两千万元,用于七彩部落基础设施和一些门面的建设。”湄潭县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军告诉记者。
两年以来,大清沟迎来了大量的游客,带动当地村民发展餐饮、住宿业。“现在,大清沟村民小组有17家餐厅,23家旅社。”大清沟合作社理事长徐学良告诉记者,刚开始,很多村民还不敢开店,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2015年就开了农家乐,当年就实现30万元的盈利。“村民看我店里客人多,便纷纷开了起来。”
经过一年的观望,村民李志明在2016年4月份,也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到节假日,他和老婆便忙得顾不上山上的茶园。“去年,我儿子、儿媳妇在家,还能够帮忙看店,今年他们又出去打工了,我们就更忙了。”李志明告诉记者,开店一年以来,其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8万左右。
在此之前,李志明和老婆种了4亩多茶叶,有茶叶采的时候就采茶,没茶采的时候就歇着,“一年纯收入也就1万-2万元。”他的儿子在外打工,每个月只有一两千收入,仅够自己开支;女儿还在上初中,需要用钱,家里时常连买肥料都要到银行贷款几千块。
“今年大清沟合作社已经给村民分了三次红,总计30多万元。”冯燕青告诉记者,目前大清沟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万,整个金花村人均收入1.6万元。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近年来也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2016年,花茂村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26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倍。兴义市下纳灰村则赶上了山地旅游蓬勃发展的时机,与万峰林景区“抱团发展”,村民开启了小商铺、客栈、小吃摊。2016年,下纳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68元。
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完成投资123.61亿元,通过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覆盖全省14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带动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24.5%。
今年8月30日,贵州还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总共筹集资金485亿元,将建成9.7万公里通村民组硬化公路,涉及39110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确保到2019年实现全省“组组通”目标,把致富之路修到每个村。
留住绿水青山保颜值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贵州不断在生态文明上加大投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贵州火电、水泥企业累计投入111.63亿元用于建设及改造烟气治理工程,全省非能源工业企业共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422家企业完成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贵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7.9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5.6%以上。
同时,贵州共淘汰涉重企业89家,削减重金属排放1293公斤,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579万吨,恢复受污染土地1810亩,铅锌、汞等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成效显著。
2015年,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造林916万亩,力争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4%。
此外,贵州还发挥2016年8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优势,出台生态保护责任清单、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等多项制度、实施意见和方案,使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更趋完善。
比如,赤水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为双向补偿,即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二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二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则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基于此,2014年至2016年,赤水河流域核算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约3800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让领导干部不敢松懈。
从2009年开始,贵州还每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邀请专家共话生态,探讨转型之路。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每年吸引了大量国际政要和专家学者。2017年借贵州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周年之际召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研讨会。
举办9年,发布8项贵阳共识,从2009年的“责任”到2017年的“绿色红利”,贵州将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今年贵州举办了首个“生态日”系列活动,6月18日,贵州省总河长——省委书记带头,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430位河长共同巡河,以都柳江、乌江干流、赤水河等34条河流为主线,检查江、河、湖、水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产业获点赞
除了发挥传统的生态优势,贵州还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目标。
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李振军看来,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贵阳市提出要建设数据中心基地。
“贵阳建设数据中心基地有三大优势:一是气温较低且稳定,同等条件下给数据中心降温可省三成用电;二是贵阳不处于地震带,历史上没发生过大的地震,可保证数据安全;三是能源便宜,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李振军告诉新京报记者,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提出要在贵阳建设南方数据中心基地。
2014年2月25日,贵州省发布《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标志着贵州正式进军大数据产业。
同年3月1日,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京召开,集中签约项目35个,投资总额560余亿元。
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货车帮”)正是在这次会上签约落户贵阳。“之前,我们创始人跟贵州官方有过接触,一开始还在犹豫,但贵州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后,我们知道,产业东风来了。”货车帮副总裁赵强告诉新京报记者。
货车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公路物流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了中国第一张覆盖全国的货源信息网,通过精准匹配车源和货源,促进快速达成交易,减少车辆空跑及配货等待时间,提升货运效率。
截至2017年7月底,货车帮注册会员车辆达450万台,注册货主会员达88万,平台日发布货源信息达500万条,日促成货运交易超14万单,日成交货运运费超过17亿元,并在全国360个城市建立了1000家直营服务网点。
2017年,在巩固车货匹配业务的基础上,货车帮发力车后市场,包括发放ETC卡、会员车主发放小额贷款等。“目前,我们发放的ETC卡超过120万张,日充值金额超9000万元,年流水超过200亿元。”赵强告诉新京报记者。
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货车帮已经成长为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截至今年5月,累计完成3.71亿美元融资。
“货车帮可以说是一种‘野蛮式’的发展。”赵强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得益于贵州省的大数据产业政策和由此带来的官员观念的革新。
赵强举了个例子。目前,贵州省交警已经将省内司机的信用等级份数开放给货车帮,可以作为货车帮给司机发放小额贷款时的重要依据。“以前政府不可能把这种数据开放给私人企业。”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推进,贵州在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上也走在了国内前列。目前,“云上贵州”平台集聚起政府应用系统668个,完成了17204个数据资源元目录的梳理发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集聚共享数据集267个,包含数据515个。
2016年2月,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贵州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试验。贵州进一步从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开放等7个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
据李振军介绍,目前,贵州已经集聚大数据企业8949家,其中不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高通、SAP、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一批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今年1-7月,贵州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36.1%;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35.8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64.2亿元,同比增长72.2%。
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也获得了多位业界大佬的“点赞”。“有幸亲历贵州这3年来的大数据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非常自豪能够在大数据云计算发轫之初就携手贵州,这是一次‘高贵之合’。”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赵斌说。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认为,10年以前,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贵州有可能发展大数据。但今天,这里就正在发生这样的奇迹。
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 贵州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