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的归宿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女性贫困》
作者:(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李颖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9月
《大裂》
作者:胡迁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7年1月
《重拾交谈:走出永远在线的孤独》
作者:雪莉·特克尔
译者:王晋、边若溪、赵岭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8月
《万物归一》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芮虎
版本:天地出版社 2017年10月
扫码聆听诗人读诗

  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家庭和生命。由一男一女相结合的家庭是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我们通过对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的观察,重新建立对不同社会中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的再认识。通过“熊孩子”的话题讨论,我们发现上几代人也曾有过相同的境遇。空巢老人,是我们又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议题。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这貌似是每一个常规家庭和平凡人生的相同路径与最终归宿。而青年作家胡迁的离世,让我们再一次从生命的维度来思考应该如何面对人生。

  生活

  男赚钱、女顾家,到底有什么不好?

  当下日本社会的不婚、少子风潮,往往随着都市生活的发展出现,年轻人因此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个体化的生活。但这或许只是一部分的事实。NHK在2014年制作过一组名为《女性贫困》的特别节目,采访和记录了多位贫困女性的生活,并又推出了一本同名新书,最近刚刚出版了中文本。

  我们在这篇推送中,以这本书为依据,回顾、梳理了日本社会中诸多女性的自我选择。从中我们看到,在早已进入发达社会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而这些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独自带着孩子的女性。她们因不同原因无法得到丈夫的供养,但又因女性或母亲的身份,难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因此将贫困“代际传递”给下一代。

  男性工作赚钱、女性照顾家庭的模式,暗藏着怎样的危机?有哪些情况会导致女性陷入贫困?中国与日本的情况虽不相同,但日本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对我们恐怕也不无启示。

  二十世纪早期的“熊孩子”

  熊孩子翻箱倒柜,涂花护照,摔烂屏幕,搞破坏。而到了公共场所,他们叫喊哭闹声更是不停,经常回荡在饭馆、超市、火车、飞机,还有地铁。你是不是遇到过?是不是烦过?

  近些年,随着围绕“熊孩子”的讨论兴起,倒有一种声音愈来愈清晰:不再粗糙地责怪孩子,而是归因于父母的素养和教育等层面。这一观点认为,儿童和成年人是两种世界,“童言无忌”,孩子无错。值得玩味的是,二十世纪早期,“熊孩子”在中国是另外一番景象,而其中的“儿童崇拜”甚至影响了文艺的书写。那时候,所谓“赤子之心”和“天真纯洁”等词汇,往往是定义儿童的关键词。

  说来有趣。鲁迅、周作人、张天翼,这些叱咤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就遇上了“熊孩子”。他们喊出“救救孩子”的同时,也记录着熊孩子的耍弄,甚至自己就是一脸精怪相的“熊孩子”。

  逝者

  青年作家胡迁 如何面对“活着”这件事

  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胡迁(原名胡波)被发现自缢身亡。13日,胡迁图书出版方华文天下、First影展组委会等发布讣告,证实了胡迁离世的消息。围绕着胡迁生前身后的种种矛盾和事件,成为了种种难以还原的混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如何去缅怀他,又有谁有资格去缅怀他?

  他的离世,令我们悲痛、震惊,也将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自杀”这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上。无论哪一次自杀事件,除了悲痛和纪念,永远伴随着“想不开”“太懦弱”的指责;抑或是添油加醋的“传奇”故事。许多年来,我们都在如何面对“自杀”这件事?或者说,我们都在如何面对“活着”这件事?

  观察

  我们变成这样都是手机惹的祸吗?

  我们的世界由屏幕构成。曾经是电视,接着是电脑,而现在是手机。手机会破坏我们的生活吗?比如,它会让我们失去同理心、被倾听的体验或被理解的快乐吗?会让我们更孤独吗?

  人们无时不刻在说话,但和家人、朋友、同事或爱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对着自己的手机,却不相互交谈。我们通常认为,面对面交流才最具人性,也最通人情。这在于,面对面交谈是一种相互间的完整呈现。然而,在本文作者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看来,面对面的交谈照样可能只是一种社交寒暄,甚至充满欺骗和虚假,而绝不等同于真诚。

  你觉得呢?罪魁祸首是手机吗?或更普遍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曾经遭遇过的苦难、欺骗、孤独,都是机器造成的吗?

  传说中的“空巢老人”

  近些年,跟“空巢老人”相关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也使得我们重新关注起了养老问题。每个家庭中,或许都存在着子女与父母的相处问题,但很多因家庭琐事所起,却引起了令人惋惜的悲剧。

  我们用这篇推送,从案例入手,加之理性分析,跟大家探讨了“空巢老人”的现状、来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每一个离家在外漂泊、奋斗的人,可能家里的父母都处在这样的“空巢”状态。面对空巢的父母,我们都想努力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但每每到最后,我们最常发现的却是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自何方?还能够做些什么让空巢父母与外出奋斗的子女有更多相互理解?从很多已有案例、研究当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些可以提醒自己的线索。

  纪念

  君特·格拉斯 诞辰90周年之际的“访谈”

  10月16日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90岁诞辰。君特·格拉斯被誉为德国的“斗士”,他的作品关注德国、反映社会现实、不断进行历史反思,他相信文学具有改变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力量。

  最近,天地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格拉斯的遗作——《万物归一》。其中,收录了他创作的96篇诗文和67幅插画。在这部作品里,格拉斯用诗歌、散文、绘画相互交织、呼应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

  借着格拉斯90周年诞辰纪念,以及《万物归一》出版的契机,我们用虚拟访谈的形式,与君特·格拉斯进行了一场虚拟对话。这场虚拟对话中,格拉斯谈及了他的创作、生活,还有他敏感的“党卫军”身份。

  栏目

  评审团(逢周一推送)

  科塔萨尔 现实与幻想

  阅读科塔萨尔,就是现实与幻想的交织,时空秩序犹如万花筒一样充满了颠覆的可能,日常生活和美丽幻想中的自我时而重合时而冲突,冥冥中存在奇异、神秘、荒诞的联系。……科塔萨尔说:“我想创作的是一种从未有人写过的短篇小说。”与他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飞驰,一场华丽自由的冒险。读者们在其中到底经历了何种冒险?欢迎阅读这一期的阅读分享。

  我有嘉宾(逢周五推送)

  张双南 关于“引力波”

  10月16日,全球天文学界联合发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然而究竟什么是引力波?它的发现,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它?这些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实际上更是一个科普问题。

  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将引力波的发现形容为“人类不但听到了天体结合发出的美妙歌声,而且也看到了它们相爱迸发的烟花!”在宇宙面前,我们终于“耳聪目明”。现在,我们请他做客第16期“我有嘉宾”。关于“引力波”的一切,欢迎你来提问。

  诗人读诗(逢周三、周六推送)

  赵野 徽杭古道致王君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诗作,是诗人赵野所写的《徽杭古道致王君》。赵野主张诗歌写作接通古代诗歌传统,将现代诗写得像古诗一样有滋有味。细雨沾衣欲湿,杏花风吹来——这首诗,有春雨,有古道,有诗学,有人情。

  如果想要收听更多“诗人读诗”节目,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书评君的“有时”服务号,订阅“有时FM”,我们将在节目更新后第一时间通知你。(一定要关注服务号才能收到通知哦。)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