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6:“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访谈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

“扶贫攻坚战更有力地促进平衡发展”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党国英认为让资本投入,让人劳动起来,这就是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在这五年中,脱贫攻坚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5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去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32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21992家民营企业和贫困村一一结对,定点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的扶贫攻坚战将更有力地促进平衡发展。

  前两方面的经验体现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市场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对扶贫工作的贡献。后面两个方面则体现了我们政府部门在精准扶贫中对消灭贫困更全面的、更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对病残人口的支持,这是我们提出精准扶贫后一个很有力度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经验。

  借助市场化的办法,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的专业化都要借助市场化。教育和对病残人口的帮扶则体现了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功能。这是一个大的思路。我们精准扶贫就要和这个大的思路结合起来。

  举措

  不仅要扶这一代贫,还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新京报:为什么说市场化对扶贫工作的贡献体现在让农村充分就业和农业专业化方面?

  党国英:农民的贫困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有效工作短。城里居民一年劳动250-300个工作日,有些劳动更多。农村的人,每家种十亩八亩地,真正地使用了农业机械后,工作时间非常短。

  一亩小麦,就四五个工作日,玉米也差不多,水稻多一点。有效工作时间短,实际收入有差别就可以理解。通过劳动力转移,务工收入增加了,城镇化为脱贫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专业化能提高劳动效率。一个农民如果什么都做,既养猪、养鸡又种菜,效率就不提高。近几年来劳动效率提高非常明显。有的县是种粮大县、有的种果蔬。这样生产效率高了,收入就高了。

  新京报:如何看农村教育发展对扶贫的作用?

  党国英:贫困人口的下一代要脱贫,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教育。近些年我们在农村教育的投入,比如免学杂费、课本费,还有营养餐的补助,给贫困大学生免息贷款。这些工作都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子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跨代贫困的继承通道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

  新京报:除产业扶贫、发展农村教育之外,对病残贫困人口的帮扶为什么如此重要?

  党国英:近年来,我们对劳动能力弱,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给了很大支持。这些人口走产业扶贫的路非常困难。有的地方贫困人口中病残的比例大,而且越往后就越大。因为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市场化的办法逐渐脱贫,进入了现代分工体系。

  我们建立了以救助为核心的基本平等的目标。对病残原因导致的贫困人口要给予救助。过去在财政收入水平低,或者在我们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对这部分人口帮助比较少。现在对低收入提供的最低收入保障,力度相当大。

  对于一部分自然条件极差的人口,我们还采取移民扶贫的办法。这些办法就对脱贫最困难的那一部分人给了帮助。这就真正体现了追求平等的社会主义的要求。这几个方面加起来,就会导致脱贫效果比较好。

  未来展望

  企业关键是通过要素的流动提高效率

  新京报:对于未来扶贫工作,你认为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党国英: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论断也一定会让我们对扶贫工作认识得更加充分,同时扶贫工作也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平衡发展。

  教育和兜底这两个方面,是体现二次分配、体现“公平”的方面。要帮助穷人的孩子,让他在教育上不能再落后了,让他们能够获得跟城里孩子比较接近的机会。病残人口的识别比较容易。有病、有残疾,劳动能力弱。对这部分人口的帮助,农村居民也都能接受。这部分人口一定要让他们有基本的尊严。衣食住行的基本底线一个要有保障,政府要兜底。

  新京报:未来的扶贫工作你认为具体要注意哪些问题?

  党国英:一方面,农村教育的投入要增加。有一些地方非常偏远,孩子也少,就要集中办学,需要考虑解决食宿的问题,条件不能太差,一间房子不能安排太多的孩子,用电、用水、吃饭问题要得到保障。不仅要加大投入,措施也要更加精准,考虑得也要更加细致。

  另一方面,对病残人口的帮扶,已是病残人,要兜底,同时还要防止新的病残人口增加,解决地方病的问题,解决有些地方的生活习惯的问题。还包括胎儿健康检查和妇女健康的问题,要整体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

  新京报:在市场化方面,企业未来能够如何发挥作用助力扶贫攻坚?

  党国英:通过市场机制提高扶贫的效果,根本上讲,就是劳动力和资本接受市场的引导,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方向流动。收入的增加根本上是效率增加。效率提高了,就是收入增加,本身就是脱贫。

  商人的识别很精准。哪里能赚到钱,他就往哪走。哪些地方流走的钱多了,你就要反思,就要改善你的投资环境。企业关键是通过要素的流动提高效率。低效率的地方通过资源转移变为高效率。让资本投入,让人劳动起来,这就是脱贫。

  经验

  精准扶贫既要市场化又要注意二次分配作用

  新京报:“精准扶贫”的提出总体上对我国扶贫工作的面貌带来哪些改变?

  党国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对精准扶贫的另一种表述,是一种更清晰的表述。概括地说,就是要识别精准、措施精准、项目精准、效果精准、机制精准。

  总结过去脱贫的经验,我们努力了半天,有些贫困人口还没脱贫,说明脱贫效益还不太高。精准扶贫提出后,下的工夫非常大,每年脱贫的人口也在增加,效果比较好。

  新京报:对于过去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绩,你认为精准扶贫有哪些方面的重要经验?

  党国英:最主要的经验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就业;二是通过农业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发展农村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四是政府对因病残致贫的人口进行兜底帮扶。

  4% 十九大报告中透露,过去5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2%下降到4%以下。

  声 音

  通过市场机制提高扶贫的效果,根本上讲,就是劳动力和资本接受市场的引导,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方向流动。收入的增加根本上是效率增加。效率提高了,就是收入增加,本身就是脱贫。 ——党国英

  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