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怀念西南联大,有种大学精神历久弥坚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怀念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来到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奋信心。

  我们现在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

  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

  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神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或许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

  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

  或许,他们缺的正是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于它拥有上百留洋教授与许多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在于其校风,即陈平原先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

  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相关报道见A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