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新发审委低通过率“首秀”短暂表现不足说明问题

2017年11月0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一家之言

  

  新发审委不再“唯利润论”,关注重点“外延”扩大,带来罕见的“低通过率”。

  随着“重组”后63人的名单公布,新发审委的表现备受市场关注。与上一届相比,新发审委的审核标准是延续了前任的风格,还是更加严格,新发审委能否带来新气象,都是焦点。

  截至10月底,新发审委已完成“首秀”,对上会企业而言,情况显然“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从年初截至9月30日,证监会上一届发审委(包含主板与创业板)审核405家公司首发申请,328家获得通过,16家暂缓表决,8家取消审核,53家未通过,IPO审核通过率为80.99%。去年同期则达到93.21%。而新发审委自10月17日正式履职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发审委审核25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6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16家获得通过,通过率仅为64%。

  从当初的IPO审核通过率高达93.21%,到10月份的64%,IPO审核通过率为何呈现“高开低走”的格局?笔者以为有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加速,市场对于某些企业可能“带病”上市心存疑虑,客观上要求发审委从严审核上会企业,某些此前可能“蒙混过关”的企业被挡在了门外。二是当年审核乐视网IPO的相关发审委委员遭到调查,客观上对发审委委员会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如果在审核时不勤勉尽责,存在不当作为,有可能重蹈被调查的覆辙。三是新发审委委员多数来自证监系统,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前程考虑,还是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负责方面考虑,从严审核亦是其应有之义。当然,新发审委短短一个月的表现,并不足以说明相关问题。如果要比较的话,至少需要从半年或一年左右的时间来看待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审委带来了不少“亮点”。其一,出现了罕见的“低通过率”。10月31日6家企业上会,结果只有2家获通过,IPO通过率只有33%,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其二,新发审委不再“唯利润论”。IPO审核时有一个3000万元净利润的隐形门槛,上会企业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往往不予以通过,但新发审委不再“唯利润论”,年实现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有成功过会的,而年净利润高达1.7亿元甚至超过4亿元的,也有被否的案例。其三,新发审委关注重点的“外延”扩大了。新发审委在重点关注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同时,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前景,以及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等又成为关注的重点,而这在以往常常被忽视。在10月份审核的企业中,有接近四成IPO企业被问及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关注重点扩大化,对于那些圈钱的发行人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客观上说,去年前三季度高达93.21%的IPO审核通过率,并不说明某些企业被错放进了市场;而新发审委64%的通过率,也并不意味着某些企业被“错杀”。笔者以为,无论是去年的高通过率也好,还是今年以来的低通过率也好,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发审委不能将有问题的企业错放进市场,让企业“带病”上市。而“带病”上市的恶果,有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第二个“万福生科”或“欣泰电气”。

  在这方面,新发审委做得并不到位。像10月份审核的25家企业中,有3家暂缓表决。暂缓表决本质上说明发行人存在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或需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应一票否决。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还可以对那些企图浑水摸鱼者形成一种震慑。此外,像已经上会的山东传媒,存在利润来源、房产纠纷、内控机制,及跨行业发展等问题,凸显出从严审核背后宽松的一面,需要改进。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