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慢生活,慢思想,通往自己的慢世界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图片来自于网络
《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作者:陈心想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4月
《我的童年在长大》
作者:林焕彰
版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7年7月
《圣杯与剑》
作者:(美)理安·艾斯勒
译者:程志民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作者:(美)菲利普·迪克
译者:许东华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逢周四推送
逢周五推送
逢周二、周四推送
扫码聆听
诗人读诗

  前些日子,你被“油腻中年”刷屏了吗?它表现着中年群体的焦虑与恐慌,然而,“油腻”一词是真命题吗?我们持更审慎的态度,慢下来,而选择另一扇门通往一个慢的世界。

  慢生活是在重阳节,跟着老人体验由细节生长出来的爱意与活力;慢思想是在潮流中,逆流而上回望过往的物、人,审视它们的荣光和局限,它们是大学史上的西南联大,是学术史上的费孝通。

  

  历史

  西南联大的8年和80年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在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又继续向西南行进,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年之后,抗战胜利,三所大学回归原址,各自办学。西南联大的校史只有短短八年时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我们发出《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联大,为什么这样被人怀念?》纪念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文章源于学者陈平原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一书中关于西南联大的文字,在追怀西南联大独有的精神魅力的同时,也省察我们为何会倾向于将西南联大“神话”。

  “走出乡土”的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先生出生。今年是他诞辰107周年。

  费孝通的身份有很多,而其中最闪耀的,是中国学术史上叱咤风云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与杨绛的故事,还有坊间流传的一种风言,说他是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的现实原型,等等,都让他为大众所熟知。

  费孝通的一生,见证了百年中国的变迁。既是中国社会学被取缔的亲历者,也是恢复重建的重要组织者、主持者。渐渐地,他被推向学术“神坛”。然而,《走出乡土》的作者认为,世无完人,费孝通的学术才华和成就也无需刻意回避局限。

  他整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书的材料认为费孝通习惯“化用”。到底是当时学术撰写体例的一种不规范,还是不诚实?留给读者评判。费孝通在2005年4月戴着学术泰斗的光环逝世,享年94岁,结束了他坎坷、纠结、闪耀的一生。

  观察

  你急你先老,我慢我动人

  今年的重阳节依然是那么的不温不火。或许因为老人的节奏太慢了,慢到当我们在城市里以正常的节奏忙碌,就会看不到他们。

  前段时间,我们又被中年人的“职场半坡”刷了一屏。焦虑和恐慌当然是真实的,但真的只有这一种节奏吗?当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自称“中年”,我们能不能在心里镇定地怼上一句“你急你先老”?

  我们在重阳节这天推出《你急你先老,我慢我动人》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位70多岁的儿童诗人林焕彰,和他聊聊天,听他讲自己,或许你能从中体会到从细节生长出来的爱意与活力。

  女性“拼事业”还是“回家庭”?

  最近,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番言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女性角色的争论。

  冯钢教授的“惋惜”,折射出我们在职场、学术等不同领域,对男性与女性的能力、表现、定位等等,的确仍然有着区分化的理解与成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能听到“新时代”女性独立、强势的“成功”叙事。

  看起来,在“拼事业”跟“回家庭”之间,女性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自主权,但事实上,围绕着这两者的虚假自由与真实陷阱,却屡屡在女性身上发生。当然,我们并非要争执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谁更艰巨的问题,而是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拒绝维系复杂社会角色的今天,试图探讨这种复杂的角色构成是从何而来的。

  书·影

  生而为人的光荣与落寞

  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成为电影史上的科幻经典。2017年,电影续集《银翼杀手2049》上映。

  我们难以忘记1982年横空出世一般浮现在大银幕上那座梦幻与冷酷并存的未来都市,更难以放下影片抛出的那个颇具前瞻性,同时也亘古不变的发问:“人到底是什么”。这样一部被奉为神作的作品,如今终于迎来了续作《银翼杀手2049》。它是不是一部令人惊艳的续集?一千个科幻迷大概有一千种答案。

  暂且抛开电影文本的诸多细节,我们来聊聊跟随“银翼杀手”衍生出来的那些哲学思考:关于“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人”,或者说,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特质?伟大电影的伟大之处,或许正在于抛出这些伟大的问题。仅仅是“抛出”这些问题本身,就可以让观众看到生而为人的全部光荣与落寞。

  栏目

  伪专业的畅销书

  各位爱读书的朋友,肯定都有读到一本书,感到不满意甚至很失望的时候。这一期读者向我们今天吐槽的这几本书,都算得上是畅销书。但这几位读者读后却有不同感想:觉得跟主打的宣传语相比,实在是有失专业性。你有没有读到过类似的畅销作品却流于形式的书?欢迎跟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张双南

  不该称其“引力波”

  “引力波”是一个热词。或许,你也被刷屏过。然而,引力波的热度正在消逝,你理解它了吗?到底什么是引力波?有何革新?是它的引力大,还是手机的引力大?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做客第16期“我有嘉宾”向读者回答了这些问题,有的专业、科普,有的有趣。他认为,把引力波称为“空间波”其实更加合适。

  傅浩 《灾难逼近》

  本周推荐给大家的诗作,是诗人傅浩所写的《灾难逼近》。这首诗写于2008年6月,当时的中国还处于5·12汶川大地震的余难之中。傅浩的这首诗是对这场灾难的一次深刻反思,反思人类面对灾难的惰性。欢迎朋友们微信搜索关注“有时”服务号,订阅“有时FM”,常来听听看。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