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健康周刊·聚焦医政·医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健康周刊·聚焦医政·医改
下一篇

王陇德 提升基层能力是分级诊疗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应由政府财政支付大医院医疗人员前往基层医疗机构的费用

2017年11月0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对话专家

  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机制,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的重要举措。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今年内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医生服务年内将扩大到85%以上的地市;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是推行分级诊疗的关键。”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应由政府财政支付大医院医疗人员前往基层医疗机构的费用,以此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王陇德在2017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七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第二届国际预防医疗大会上还指出,发展预防医疗是当前人民健康的普遍需求,这也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新京报:慢病防控被认为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那么,慢病防控的难点在哪里?

  王陇德:如何有效防控慢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已经形成但暂未恶化的阶段,发现致病风险和其相关病患并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民健康的普遍需求。在慢病三级预防里,第一级就是预防病因。以脑卒中为例,高血压是第一病因,只要控制好高血压,卒中发生率将大大降低。美国100年来中风率持续下降,首要原因就是控制好了血压。然而,我国民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合理控制率都很低,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

  在去年的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总书记就曾提出“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慢病防控现状,需要开展更为广泛的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建立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加入到慢病防治工作中来,才能解决慢病防控问题。

  新京报: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和执行者。如何解决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

  王陇德:分级诊疗现在还没有普遍开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的缺乏。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制度、政策,让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下到基层,一方面代教,一方面指导工作,把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提高了才行。

  比如脑卒中,发达国家的溶栓率达到20%-30%,而我国只有不到2%,溶栓率的提升,不仅要有硬件条件,人员也需要经过培训,但我们绝大多数县级医疗机构甚至一些大型医疗机构都没有开展。为此,我们正在全国构建脑卒中防控网络,培训相关技术人员,打造卒中紧急救治黄金一小时圈。目前我国脑卒中防控工程的开展和卒中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紧密结合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区域防治网络体系建设等,协作联动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此外,脑卒中防控工程建设工作管理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防治政策急需落地,区域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学科合作仍有提升空间,这些也都需要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