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书评周刊·秋季书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秋季书赏

秋季书赏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百年法》
作者:(日)山田宗树
译者:汪洋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
作者:(美)伊藤禳一
杰夫·豪
译者:张培 吴建英 周卓斌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反焦虑思维》
作者:(美)罗尔·克肖、比尔·韦德
译者:方一雲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9月
《警察》
作者:(挪)尤·奈斯博
译者:林立仁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南方高速》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金灿 林叶青
陶玉平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盐》
作者:孙频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解说疾病的人》
作者:(美)裘帕·拉希莉
译者:卢肖慧 吴冰青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畅 销 类

  《百年法》

  作者:(日)山田宗树

  译者:汪洋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

  十年前,山田宗树读到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人类关于“长生不老”的终极梦想。以此为灵感,山田宗树开始写作小说《百年法》,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日本陷入了人口短缺、劳动力不足的危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日本政府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名为HAVI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让人长生不老,永远保持工作与生活能力。但这又会导致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劳动人员不再有更新换代的需求,新生人永远无法取代老人的位置,未来人口膨胀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些衍生问题,日本政府再次制定“百年法”,以一百年为期限,超过一百岁的人必须接受法定死亡。

  但这项法律必然掀起集体反抗。悲剧的是,这种反抗并非源自生存需求,而是源自人类对生命的贪婪。接受了长生不老改造后的日本民众完全陷入“永生”的迷幻中,永远年轻,永远不会死亡,也因此丧失了生命的感知力,每天如同死水疲惫无为。此时,《生存限制法》特别准备室的室长游佐章仁要同时面对政府的强制法令、民众的反抗以及自己对生命与善恶的思考。大量矛盾冲突让厚重的《百年法》跌宕起伏,使未来与当今社会共同的困境联系在一起。

  《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

  作者:(美)伊藤禳一

  杰夫·豪

  译者:张培 吴建英 周卓斌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的危机。伊藤禳一和杰夫·豪两人历时4年,对新时代的媒体及公司进行调查,总结出“复杂”“不确定”“非对称”的时代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的这几个特征总结出九大生存原则。这些原则都是颠覆性的——因为只有颠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契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模式,它们未必是永恒的原则,但却能在未来社会发挥最大的实用性。例如“涌现优于权威”便是对资讯状况的真实写照,权威性的资料与公众涌现而出的信息渐渐相差无几,新时代的平台极大地推进了言论自由,使得每个人都能发言,都能像构建维基百科一样编写评论。这为之后的几个原则铺平了道路,比如“风险和安全”“多样性和能力”“实践和理论”“系统和个体”,在未来社会,前者的地位都将超越后者,谁能把握住它们,就能在未来社会占据主动权。

  这意味着个体在未来要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有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它同样会影响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让适应社会成为第一原则。作者借用了蒸汽朋克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以此让人们感受到潜在的淘汰与危机意识。

  《反焦虑思维》

  作者:(美)罗尔·克肖、比尔·韦德

  译者:方一雲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9月

  未来社会的逼近自然会引发人们的焦虑。事实上,在今天,焦虑已经主导了大多数人的情绪,人们对未来感到茫然、忧心忡忡,同时又无法舍弃现状。能否应对焦虑是决定每天生活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罗尔·克肖和比尔·韦德都是心理科学的研究专家,两个人从焦虑症的形成原因入手,探索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因素,并且提出了8种不同的应对方法。面对焦虑,首先要理解这一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当你找不到焦虑的原因时,作者给出的办法是暂时搁置焦虑,想想自己身上有什么能够唤醒的巨大潜力。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灵鸡汤”解决方案,两位心理学专家仔细研究了大脑的机能,包括人体电和脑电,对大图像的观察力以及语言和注意力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从简单地改变语言开始,就可能做到让负面情绪中和。对催眠疗法颇有研究的罗尔·克肖还注意到走神、冥想在思维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在心智游移和打呵欠之后作出的决定会更轻松,也能帮助一个人缓解焦虑心态。当然,要想完全摆脱焦虑心态的话,还是需要更加系统化的训练,让“心流”及左右大脑的频率接近平衡,克服思想的局限性。

  《警察》

  作者:(挪)尤·奈斯博

  译者:林立仁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今年,尤·奈斯博带着哈利·霍勒警探又回来了。上一部小说结束后,许多读者都以为这个伤痕累累的警探已经死了,这次同样如此。小说刚开始,尤·奈斯博再次玩弄起了他魅影般的手法,几次模糊不清的描写让人以为霍勒真的要举行葬礼了,但他只是喜欢让这位硬汉派侦探如悠悠球般悬吊在生死线上,忽上忽下。

  随着一部又一部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完成,故事的现实性也逐渐增强,霍勒不再是个单纯面对连环杀手的专家,他同时要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警局的荆棘内幕,相比于杀手,后面的因素才是更难解决的阻力。这也带给他更多的伤痕。

  从《雪人》开始,哈利·霍勒失去了手指,毁掉了下巴,被情同父子的欧雷克一枪击中,看着亲密的警局密友变成尸块……这个身高1.92米的男人不知道还能承受多少伤害。在这部小说中,那些过去的魅影重新出现,有人以相似的手法连续作案,似乎正是向哈利·霍勒发出挑衅。而霍勒必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站起来,用尽身体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力量,撕开凶手脸上的面具。

  个性推荐

  《南方高速》

  作者:(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金灿 林叶青

  陶玉平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科塔萨尔的小说是一条又一条迷离相衔的廊街,在故事的主体外布置着琳琅满目的橱窗,有着意识之外、倏忽一现的街景。《南方高速》中的几个短篇,尤能表现科塔萨尔变幻莫测的形式感,时而是内部的,时而是外部的。它们仿佛是科塔萨尔灵光一现的定格,没有定向,无拘无束;好像他的眼睛从一开始就看到了一种形而上,或者致幻蘑菇类的东西,这些幻觉有可能归结为现实或人生的指向,例如《爬楼梯指南》《扶手椅的特性》等,有些篇章则根本就是从幻觉中来,到幻觉中去——纯粹的超现实主义者——他在《奇妙的工作》里剪下了一条蜘蛛腿寄给外交部长。这些短篇的意义非转述所能呈现,必须要走出室内、在文字中淋雨,由此体会他文字的质感、流淌、温度。

  《盐》

  作者:孙频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孙频的小说,总是带有浓郁的悲苦色彩,这本新完成的《盐》也不例外。这本短篇集包括了6个不同的故事,每一篇的结尾都同样阴郁,孙频将人物推到了毫无出口的绝境,借此观察他们的挣扎与反应。刺痛,是孙频小说呈现的深刻意义。依靠刺痛感,读者和人物之间建立了共生的关系,这些痛苦的影子仿佛就寄生在自己的幽灵里。这种感觉让日常生活的肉身产生裂口,使黏稠难言的内质流淌而出,与“手术刀式”的写作不同,孙频的小说并无意用理性去剖析身体内部,她只是用小说撕开一条伤口,让真挚的感情及痛苦源源不断地涌出,至于痛苦之后的思考,则交由读者自己去诠释。对女性存在的反思,对父权的思考,以及恋母情结的变形,一切都刺向肉身,并且归于肉身。

  《解说疾病的人》

  作者:(美)裘帕·拉希莉

  译者:卢肖慧 吴冰青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纽约客》杂志已经形成了一种写作风格,简洁的句子,快速变化的节奏,市民化生活,乌鸦般突然而至的忧伤,以及灵巧的形式质感,这些全都成为“纽约客作家”的标签。裘帕·拉希莉并不例外,《解说疾病的人》当选该杂志的最佳处女作,必然在审美风格上极为契合它们的出版需求。即使如此,裘帕·拉希莉仍然呈现了丰富的表现维度。她有些像洛丽·摩尔,只是语言更倾向极简。她也不避免自己的移民身份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作为一名生在英国伦敦的印裔美国人,印巴局势、孟加拉国、移民家庭都是小说中经常浮现的内容。《解说疾病的人》是她三十岁时期的作品,已经展示出极强的构思能力,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美国生活的沮丧感;而她轻描淡写的笔触,让精致的虚构故事轻盈地降落,似乎随时会发生在任何家庭的客厅里。

  畅销类推荐人

  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