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江歌案:先分清道义和法律责任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权且言之

  江歌母亲所承受的悲剧,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之前常说,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缺少区分“事实”与“观点”的基本训练,因此情感压过了理性。这是造成网络时代盛产谣言与偏激观点,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情感,是一柄双刃剑,也许它能暂时性地解决某些问题,但是,也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年前,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的新闻曾经引发关注。事发后,凶手(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已经被日本警方抓捕,刘鑫迟迟没有面对媒体以及江歌的母亲,甚至在网上双方发生隔空冲突;而江歌母亲则在网上公开刘鑫的全部个人信息,引发了大规模人肉与骚扰。最近新京报《局面》发布的一则视频,记录了江歌母亲与刘鑫见面,一边是江歌母亲对刘鑫的诘问与指责,一边则是刘鑫的痛哭与辩解,以及舆论重压下的濒临崩溃。

  先得说,单亲家庭、相依为命的母女、有出息的女儿,在即将能够自食其力甚或反哺其母的时候,死于异国他乡的屠刀——江歌母亲所承受的悲剧,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在这种局面下,要试图替刘鑫辩解,是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辩解的所有企图,都已经被预先置于怀疑与道义的质难之下。

  比如刘鑫自辩,日本警方认为“她是受害者”,但在网络舆情中,这种法律上的结论是苍白的。有形的伤害容易被理解——比如江歌母亲所承受的,但无形的、精神上的受害,不大被我们的传统所支持——我们的法律迄今对“精神损失”的索赔,也没有足够的支持。

  更何况,各种混淆了“事实”与“观点”的网络描写,进一步掩蔽了客观真相——这种事件的真相理论上只能来自于司法。因此,很多人没有耐心倾听刘鑫的进一步自辩:日本警方要求她不要见任何人,包括她即便身在江歌葬礼现场马路对面,也没有被获准参加——如果说,刘鑫无罪这一点是“事实”,那么,日本警方对其权利以及证词的保护是符合他们的逻辑的,也是刘鑫应该遵照执行的。

  但有些时候,情感本能地厌恶逻辑。在国内,很多人看来,在法律上无罪的刘鑫,无法免除所要承担的“道义”——乞求江母的谅解,更何况她及其家人的做法并非无可指摘。但好像所有的权利在“死者为大”的痛苦面前不堪一击。悲伤的母亲率领网络大军索要她的一切权利,她要为死去的女儿寻求惩罚,包括对行凶者的,也包括对作为悲剧导因者的,包括法律之内的和法律之外的。

  2017年5月21日,江歌母亲在网上曝光了刘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车牌号等信息。而今年的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正式施行,进一步强调情节严重要入刑。但目前,很多人对江歌母亲的相关行为选择了集体沉默。

  法律或者任何力量,都无法避免人类偶然性的悲剧。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区别一起悲剧事件中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事实上,很多人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但没有法律责任并不意味着没有道义责任。然而,这仍然有待于事实层面的厘清。我们尊重和理解一位母亲的悲痛。但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最终还是残暴的凶手。这才是最值得谴责的对象。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