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热点

中科院今年增选61名院士

包括歼-20总设计师杨伟等人;两名诺贝尔奖得主获选外籍院士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许骁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2017年新院士名单出炉,今年选举产生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安德烈·盖姆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分别为2010年和2016年诺奖获得者。

  这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增选工作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共产生中科院院士61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新当选院士中有3名女性。

  当天中科院举行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会上新当选的院士们签署院士承诺书,承诺将遵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

  ■ 看点

  院士来源 高校输出院士34人占55.7%

  中科院院士此次增选了61名院士,其中高校共有34人入选,占比55.7%。清华大学以4位入选者领跑高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各有2位入选。高校一直都是输出院士的重要阵地,在27日公布的2017年新增工程院院士中,来自高校的有31人,占46.2%。

  记者注意到,除“双一流”建设高校为院士增选贡献力量外,今年新当选院士的工作单位也有几所“双非”院校。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季维智当选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燕山大学的田永君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

  歼-20总设计师杨伟也在此次中科院增选名单中。除歼-20总设计师的身份外,杨伟还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此外,当选为中科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的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也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而在27日公布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也有两位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分别是中石化总经理戴厚良、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至此,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两院”院士增至29名,包括8位中央委员和21名中央候补委员。

  除上述航天系统歼-20总设计师杨伟,“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也在今年增选院士名单中。航天系统一直以来为两院院士输出了很多血液,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共有院士31名(其中两人为两院院士)。

  学科结构 新兴和交叉学科设特别推荐机制

  中科院表示,为优化院士队伍学科结构,在2017年增选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以及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专门建立了新兴和交叉学科特别推荐机制,成立了国防和国家安全特别推荐小组,并特别增加名额用于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今年,继续有多名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当选,其中有5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推荐;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通过此次增选,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称,“改革使得院士选拔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客观,通过考察小组、提名推荐方式、推荐小组等,使得选拔更精准。通过这样一个推荐机制,把选拔的口子拓宽了,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

  外籍院士 首现“一带一路”沿线国科学家

  今年中科院选出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据中科院介绍,今年根据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方案关于适当增加外籍院士名额的要求,中科院学部主席团进一步加强了对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的组织和引导,并将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名额从2015年的14名提高到20名。经过全体院士投票选举,2017年共产生中科院外籍院士16人。

  竹立家表示,外籍院士名额增加表明,中国在走向世界,也欢迎世界科学家来参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外籍专家加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据统计,新当选的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1人为双重国籍),其中美国9人,英国2人,俄罗斯、瑞典、波兰、日本、荷兰、乌兹别克斯坦各1人。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首次有科学家当选。

  在坚持外籍院士标准的前提下,中科院今年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

  “‘一带一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未来,科学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贡献,肯定是非常大的。当选为院士后,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外籍院士可以参与到其中的建设。”竹立家表示。

  特殊人物 两位诺奖得主当选外籍院士

  16名外籍院士中,安德烈·盖姆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分别为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可提名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需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

  今年当选的安德烈·盖姆,被称为“石墨烯之父”。他2004年与诺沃肖洛夫合作从石墨中剥离出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从而为人类开启了从“硅时代”迈向“碳时代”大门的可能性。

  安德烈·盖姆与中国联系颇为紧密,去年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每年来中国3次,在北京、沈阳、南京和几个团队进行科研合作。

  而另一名诺奖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则直接在中国高校当上了老师。据报道,他是天津大学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14年7月加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教授。

  记者通过中科院官网梳理发现,在世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中至少有18人为诺奖获得者。其中不乏朱棣文、丁肇中、李政道、高锟、崔琦等为公众熟知的华裔科学家。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