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发布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发布厅
下一篇

东四南文保区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历经5年改造,与专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居民共商共治赢支持;北京4项目获奖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12月6日,史家胡同45号院,修缮后的垂花门。

朝阳门街道供图

  在北京东城区,有一条长度仅为700米的胡同,却留下了无数名人的生活印迹。它就是被誉为“北京最有名望胡同”的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不仅名人辈出,眼下更是斩获了全国大奖。近日,住建部公布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包括史家胡同在内的“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位列其中。

  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北京市获奖名单

  1.北京市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

  2.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项目

  3.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

  4.北京市新首钢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一道垂花门的前世今生

  漫步史家胡同,道路宽阔,布局规整,宅院相连。一道朱红色的垂花门在冬日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谁也想不到,就在两年前它还是一副破败不堪的模样。“漆色都瞅不清了,眼看就要塌了。”说起这道每天必须穿行的垂花门,在史家胡同45号院住了30多年的居民王重节记忆犹新。为了这道门,小院居民曾多次奔走呼吁,希望能得以修缮保护,却由于其不属于文物,并没有得到重视。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5年前。2012年起,朝阳门街道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北京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开展物质空间改善的参与式设计和人文环境复兴的文化营造活动。

  此后不久,专业团队带着修缮故宫的工具和设备来到45号院,与院内居民历经数十次讨论,并敲定最终方案:原址原貌复建垂花门,并对45号院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

  曾经摇摇欲坠的垂花门被红绿相间的新大门代替。“如今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心里敞亮多了,不少外国人路过时走进院子里参观,好评不断。”王重节说。

  大杂院空间改造居民说了算

  焕然一新的不只有45号院。东至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至干面胡同,北至前炒面、前拐棒胡同,史家胡同与周围15条胡同、6个社区,共同构成了人文历史悠久的东四南历史街区。

  这片古老街区,正在集体迎接新的变化。

  邻里和谐相处、共同讨论决定、共同美化院落、绝不私搭乱建……在内务部街34号院的大门口,一张白纸黑字的“小院公约”贴在最显眼位置。

  走进院内,平整的路面、整洁的院落、沿着墙壁的无障碍扶手,与印象中大杂院的杂乱无章大相径庭。而在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地面铺装破损严重、基础设施老旧、排水管道不通畅,居民苦不堪言。

  2014年,为更好引入公众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北京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旧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成立并培育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协会由居民、产权单位、专家、志愿者等多方构成。

  设计师前后几十次走进34号院,挨家挨户与居民沟通改造方案。“这样的讨论过程,有助于大家达成共识,同时建立起各方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根据观察,社区居民对讨论方式比较认可,改造完成后院落后续的维护机制也得以建立起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赵幸说。

  渐渐地,原本被自建房、杂物堆砌的院子慢慢被腾空,经过改造,下水通畅了、路面平整了、杂物收纳进置物柜……大杂院终于有了好样子。

  不仅如此,34号院还有了“管家”。就在不久前,居民焦凤兰被票选为“小院管家”,今后,她将负责院内的邻里氛围营造以及环境日常维护。此外,院内还设立院落后续维护管理基金,由居民共同出资作为保护院落环境的延续。

  小胡同新经验斩获全国大奖

  据了解,此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也是唯一以名城保护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获奖项目。

  “简单来讲,就是将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大家聚到一起商量怎么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解释,与大规模强制改造不同,东四南文保区走的是“小碎步”式改造的路子,把社区营造和胡同保护相结合,自下而上探索实现古老街区复兴。

  他坦言,在此之前,部分社会人士和文物保护者对政府及社区主导的胡同保护持有对立看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以风貌保护为切入点,可以把更多的力量聚合起来,最终实现公众参与、社区善治。“只有在地居民发自内心地认可社区,这样我们不仅仅是拥有乡愁,还有未来。”

  新京报见习记者 许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