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2017年终书选 文学类

2017年12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比萨诗章》
《未知大学》
《科克托戏剧选》
《七杀简史》
《黄狗》
《撒旦探戈》
《回望》
《厌作人间语》
《寂寞的游戏》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比萨诗章》

  作者:(美)埃兹拉·庞德

  译者:黄运特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在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翻译的一种,然而埃兹拉·庞德的《比萨诗章》却是例外:当《诗章》变成中文,诗人当初的创作理想也实现了。作为美国现代诗歌运动的巨匠,中文给了庞德很大启发,他曾在1915年重译了几首汉语古诗,给欧美诗坛创作提供新的理念,后来又专心研读儒家著作,认为在古老的中国哲学中蕴含着当下西方社会的唯一出口。该书是庞德艺术、理念、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生涩的意象和缭绕的西方象征使得《诗章》不那么容易进入,需要读者与诗人的文字艺术达成极高的共鸣——那些出现在注释中、令庞德入迷的汉字,也成为我们理解庞德的一条出口。

  《未知大学》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范晔、杨玲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波拉尼奥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诗人,他的短篇小说是习作之诗,几本长篇是全景式的长诗,二者的联系正像他本人说的那样,一个是击剑游戏,另一个是战争。而波拉尼奥真正写那种常规分类的诗歌时,他表达的便是一种存在之质。《未知大学》收录了他的四本诗集,这些诗歌都与他那街头式的灵魂十分契合,所触碰的都是世俗生活的剪影,同时把这些现实片断重新排列,达到一种超现实的、犹如梦境的效果。在这些语句平淡的诗歌中,十分浓郁的是诗人的存在,它超越了生死与边界,在每个下雨的角落睁开眼,凝视你我。

  《科克托戏剧选》

  作者:(法)让·科克托

  译者:李玉民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7年10月

  让·科克托是个用光写作的人,无论是诗歌、摄影、绘画还是戏剧,他都坚持纯艺术的原则,即诗歌是诗歌本身,戏剧只是表达戏剧这样一种自身的回返。该书包括了七部风格独特的剧作,科克托抹除了传统的戏剧性,不再聚焦于人物性格或幕布下的现实性冲突,而是直接表现人类瞬息万变的命运——一台明与暗、悲与喜、存在与虚无的投影仪。在充满实验手法和超现实构思的剧作之前,科克托都会撰写一段前言,讲述自己创作该戏剧的思考过程与灵感。

  《七杀简史》

  作者:(牙买加)马龙·詹姆斯

  译者:姚向辉

  版本:上海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3月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把历史、小说、文字通过几次谋杀结合在了一起,七十多个叙事角色犹如同一张专辑里的不同曲目,歌手是音乐的中心,他用根源雷鬼表达牙买加的贫瘠状况与社会问题,自由的旋律影响了听众的内心,于是一个牵涉政党选举、黑帮操纵、境外势力的复杂案件发生了,有人用枪刺杀了歌手,有人袭击了昔日的黑帮老大。小说在不同角色的视角中继续进行,试图还原每一次杀戮的真相;同时,歌手的音乐仍旧继续,直接将唱片中的暴力时代带到了我们眼前。

  《黄狗》

  作者:(英)马丁·艾米斯

  译者:彭青龙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6月

  艾米斯的小说总是会在读者心中引发一场关于文学的法庭审判。《黄狗》依然保持了艾米斯一贯的风格,运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同时,把整个伦敦乃至人类文明都变成一个情色场。低级欲望从摩天大楼溢出,飞机上躺着一具纯净的若有所指的尸体……《黄狗》把整个现代世界变成了野蛮人的洞窟,混乱荒诞的场景使人窒息,对很多人来说,艾米斯的小说世界就是一场噩梦,可你无法摆脱他的魅力,总能自愿走入混乱的噩梦。然而与艾米斯其他小说不同,这本小说有着鲜见的对“爱”的回归,也难怪艾米斯认为这是他写过最好的小说之一。

  《撒旦探戈》

  作者:(匈)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诺

  译者:余泽民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7月

  本书是对人类虚无处境的体现。小说中的人被放置在阴雨连绵的村子里,过着封闭平庸的生活,直到伊利米阿什出现,宣称可以带着他们走出生活困境。他既带给人们希望,又把人们一步步领向陷阱。这是一个比西西弗斯还要忧伤的神话,因为人们毫无意识地深陷在一个死循环当中,“重建废墟,再次崛起”这个骗局成了支撑每天生活的信念。小说最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使用了艺术性的结构,把结尾带回了开头的序幕,所有故事都回到了医生的笔下,仿佛幕落,一切虚无,从头开始。

  《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如果不时常擦拭回忆的话,它就会在时间中沦为遗忘。而文字似乎是一种显影剂,能让断断续续的场景定格在时间中,构成关于回忆的神秘地带。在这本回忆录中,金宇澄描写了父母往日生活的片段,呈现了一张私密的家庭老照片,除了私人记忆外,在这张略略发黄、带着上海风情的照片背后,读者还能看到历史的遗貌、城市的变迁,还有时代的无奈。

  《厌作人间语》

  作者:阿丁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7年11月

  这本书是阿丁对《聊斋志异》的改写。说是改写,但它并非仅仅是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的转译,而是作者的独立创作。阿丁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挪移到现代情景中,通过若有若断的联系呈现生活的荒诞性和人性的黑暗。像《阿宝》这样的故事,在蒲松龄的原著中还有着温存的浪漫之情,但在阿丁的笔下,所有浪漫都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画皮下的丑恶嘴脸。《聊斋志异》的超现实和讽刺色彩被阿丁继承,并延展为一种“厌作人间”的绝对消极与失落。

  《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7年9月

  2004年4月5日,台湾作家袁哲生自杀,年仅39岁。这是他在去世之前留下的一本小说,故事写的是童年,人物是一群半大不大的少年,可充盈全书的气质并非纯真与青春,而是虚无、忧郁。捉迷藏,魔术,赛跑……这些常见的游戏在袁哲生眼里是对人生最恰当的注释,我们躲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记忆,幻想美好而虚无的日子,追逐前方毫无意义的东西,那些能给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树立一点点理想价值的东西,在袁哲生笔下变得幼稚可笑。然而,既然人生的种种期许都不过是妄念,作者本人又为何无法摆脱这场寂寞的游戏?实在令人惋叹。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译者:范晓彬、姜伊敏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理想的新闻不应该是即时的,它应当能够铭刻当前的时代特征,作为具有丰富生命力的资料保存在历史中。这是新新闻主义的报道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盖伊·特立斯的特稿写作完全可以和托马斯·沃尔夫或凯鲁亚克相提并论,他用新闻的形式表现出美国特定时代的图景,事件充当着桥梁上的铁钉,有不可或缺的固定作用,但整座时代桥梁的构建完全取决于工程师本人的设想。在这本书中,特立斯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城市,用写小说的方式还原事件,一切都是为了在历史的流逝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

  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