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2017年终书选 历史类

2017年12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洪宪帝制外交》
《孙中山史事编年》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德国人的战争》
“北京口述历史系列”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困守与反攻:冷战中的台湾选择》
《唐代高层文官》
《秦征南越论稿》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作者:(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季大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伯恩斯坦是《时代》周刊驻北京办事处的首位主任,长期关注中国事务。《中国1945》一书重新解读了日本战败后、内战爆发前,国、共、美、苏在中国的四方博弈。在作者看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一向拙劣,且深受白修德、谢伟思、戴维斯等所谓“中国通”的引导,以至对国共双方产生诸多错误判断——比如相信了延安方面释放的种种善意。在梳理了1945年前后的复杂历史后,伯恩斯坦提出一个颇具颠覆性的结论,即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的那一刻,已注定了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此后美国所做的一切调停努力,都必然是徒劳的。因此,无论是赫尔利,还是马歇尔,只能从中国铩羽而归。

  《洪宪帝制外交》 

  作者:唐启华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8月

  唐启华长期致力于北洋外交史研究,著有《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书。他在这本新书中大量引用电报等原始档案,反驳了袁世凯称帝和签署“二十一条”间的因果关系,将当时真实的外交情境一一还原。对于帝制问题,欧美各国都视之为中国内政,表示无意干涉,唯有日本为宣示在华霸权地位,并压迫一向“反日”的袁世凯,两次联合英、法等国,通电反对中国恢复帝制。北洋政府拒绝妥协,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反制日本,但没能成功。最终,袁世凯在压力下倒台。按照作者的解读,袁世凯延期登基,乃至失败,主要在于日本抵制,而非蔡锷及其护国军起义的直接打击,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正在于此。

  《孙中山史事编年》

  编者:桑兵 主编

  版本:中华书局 2017年2月

  此前有关孙中山的年谱,台湾出过罗家伦主编的《国父年谱》、罗刚编著的《中华民国国父实录》;大陆则有魏宏运编著的《孙中山年谱》、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等。现在,陈锡祺弟子桑兵教授主持编纂的这部《孙中山史事编年》,在以上各书基础上,汇集当下十余位孙中山研究领域的中坚学者,全面搜集海内外刊布的相关档案、报刊、日记、函电等史料,汇集多方不同观点,以12卷、550多万字的篇幅,最为详尽地展现了孙中山及其所处时代的复杂面貌。如民国史学者王奇生所言,“本项目堪称集相关资料与相关研究之大成”“对孙中山研究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作者:黄兴涛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从2001年起,黄兴涛就开始关注“中华民族”的相关问题,其间发表了《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等重要论文。经过十六年的研究,黄兴涛推出这本《重塑中华》,全面梳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影响。他由清朝满人“中国认同”说起,继而论证经过清末变局、五四运动,“中华民族”从最初单指汉族到成为“五族大同”代称的转变,最后“中华民族”观念在国民政府的推广及抗日战争的刺激下,才逐渐被中国人广泛接受。此外,本书还整理了当年政客、学者们对“中华民族”概念所持的种种不同看法,给读者留下很大思考空间。

  《德国人的战争》

  作者:(英)尼古拉斯·斯塔加特

  译者:宋世峰

  版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7月

  现在有关德国及二战的书,大都聚焦于以希特勒为首的高层决策或隆美尔等将领的战场冲杀,很少涉及普通德国人的战时生活。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斯塔加特利用大量私人日记、信件及法庭记录,为读者展现了那些德国基层军人、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状态。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并不是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无辜”至1943年,德国人已经开始公开讨论对犹太人的屠杀问题了,但他们还是对希特勒充满崇拜。在一次刺杀希特勒的政变事变后,很多德国人激动地流下眼泪:“感谢上帝,元首还活着。”这些表现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并没有党卫军或盖世太保要求他们这样做。

  “北京口述历史系列”(《胡同里的姑奶奶》《八旗子弟的世界》等)

  作者:定宜庄等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年2月

  定宜庄是满族历史学者,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长期致力于清代旗人社会生活史研究。她用近二十年的时间,采访了数十位上至皇室后裔,下至三教九流的老北京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经历、娱乐趣味、饮食习惯,以及对北京百年变迁的看法。最终结集而成的这套“北京口述历史系列”,包括《八旗子弟的世界》《城墙之外》《府门儿·宅门儿》《胡同里的姑奶奶》和《生在城南》。不同于那些对口述者言说全部采信的作品,定宜庄在书中征引大量史料,作为口述内容的注释,使得这几本口述史具有了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作者:(美)简·伯班克 弗雷德里克·库珀

  译者:柴彬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8月

  本书两位作者都执教于纽约大学,前者主要研究沙俄及苏联史,后者则长期关注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史,他们在广泛阅读前人著作的基础上,重新描绘了罗马帝国、秦汉帝国、蒙古帝国、大英帝国等欧亚帝国,及美国、苏联、德国、日本等新兴大国的兴衰图景,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我们探究的是不同帝国运转的多种方式,并观察它们历经岁月,置身种种境况中所做出的无数努力的程度与局限性”,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采取的不同统治术,影响直至今日。此外,中国读者还从书中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中华帝国能一次次由分裂走向统一,而罗马灭亡后再未复兴?

  《困守与反攻:冷战中的台湾选择》

  作者:林孝庭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7年5月

  蒋介石及国民党政权退台之初,称得上是风雨飘摇。冷战期间,两岸政权在边疆、在台海、在香港,乃至在缅甸、在越南、在印度都频频交锋。为维护自身利益及合法性,台湾除配合美国,充当“自由阵营”在亚太地区的“马前卒”外,也时常会冒着惹恼美国决策者的风险,自行其是。美、苏两国在其间扮演的角色也悄悄发生改变——美国和大陆日益交好,苏联则一度和台湾秘密接触。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林孝庭广泛发掘来美、英、中国台湾等处的机密档案,重构了蒋介石和台湾在冷战中艰难求存的两难处境,因此本书得到沈志华、杨天石等学者的高度赞许。

  《唐代高层文官》

  作者:赖瑞和

  版本:中华书局 2017年8月

  赖瑞和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专攻唐史,他在《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后,终于推出收官之作——《唐代高层文官》。全书通过研究宰相、词臣、史官、财臣和牧守这五类最有权势的高官,全面探讨了唐代官员的“使职化”问题——皇帝绕过原有政府官员,依照临时需要,任命特使处理政务。在作者看来,唐代官制的这种变化,目的并非是让使职“侵夺”职事官权力,而是为适应时代和环境应运而生。官制“使职化”让官员的职衔变得复杂且冗长,后人很难搞清他们在当时的真实职务,这一谜题也在书中得到破解。有了赖瑞和这三本书,我们再看唐人那一长串的官职名称,终于不必再迷惑不解。

  《秦征南越论稿》

  作者:林岗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动员大军征服岭南,并设立南海、桂林等三郡,将今天的两广地区收入版图。对于这段历史作者本无太多了解,但在和友人游览广西猫儿山上的古关隘后开始产生兴趣。于是这位中文系教授跨业撰写此书,一方面纠正了法国学者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中的谬误,另一方面则填补了国内历史学界的空白。作者除辨析《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史籍资料,充分利用“鄂君启金节”“船纹铜提筒”等出土文物外,还亲自走访顺头岭、梅关古道、古佗城等历史遗迹,考察地理、地貌,尽力还原出当年的战场情境。

  新京报特约记者 杨津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