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入围书单

2017年终书选 经济类

2017年12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道德与商业利益》
《市场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市场的合作与秩序》
《经济学规则》
《农民和城市居民》
《改革大道行思录》
《突围集》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贸易的猜忌》
《当法律遇上经济》

  《道德与商业利益》

  作者:贾森·布伦南/彼得·贾沃斯基 译者:郑强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7月

  市场经济被普遍认可为最基础、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制度,但绝非意味着关于它的讨论已终结。最经典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包括政府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干预经济运行。

  美国两位青年学者则“另辟蹊径”,把它转向这样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哪些东西可以被出售,哪些不能?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是商业化会破坏道德、精神乃至人性。他们反问,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有的东西是否可以被出售,而是这些东西在道德上原本就不正当,与市场无关。他们通过梳理百年来对市场的各种质疑与误解,提出道德与商业利益并非矛盾,为市场经济作了一种伦理上的辩护。

  《市场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编者:罗卫东/冯兴元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企业家精神”而今已是一个时髦词,先是市场层面,接着是政策层面。然而,究竟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说法,市场上的个人是复杂的,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可能被统一的计划系统收集、计算,而需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奥地利学派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二十世纪曾经长期被忽略,甚至被边缘化,直至冷战结束才被重视。拒绝使用数学方程和计量公式,学派内部封闭化、圈子化,等等,是奥地利学派的局限,但其对人的复杂性、完整性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在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具有深刻的意义。

  《市场的合作与秩序》

  作者:朱海就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当下AI大数据的兴起和流行,社会层面的经济共识退步,都使得我们在剧变的时代中感受到了一种迷茫、一种紧张。比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态度和选择是否会被全面计算?数据计算能力的提升,是否意味着经济行为皆可“计划”?

  奥地利学派带着它的局限提供了一种信心,作为中国研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朱海就以市场的“合作与秩序”为主线重释制度建设其中的根本作用,重申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研究方法在认识经济行为中不可忽略的意义。而他探讨的主题还包括该学派的“价格”和“产权”等思想。

  《经济学规则》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刘波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3月

  经济学因基本假设(比如“理性人”)和数学的运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中最靠近“自然科学”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也因此给我们落下了刻板印象,甚至是负面的。

  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丹尼·罗德里克回到经典和现实争议中,直面围绕经济学的争议,从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了何为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而不同的模型,则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目的是勾画出一个更加完整的经济生活图景。

  《农民和城市居民》

  作者:拉吉·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译者:黄少卿等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个经济体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进行到工业发展阶段,牺牲农业而完成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是包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内的普遍做法。城乡关系由此紧张,而其中的利益冲突历来都是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

  然而,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资本积累与剥削角度(即为了城市工业化牺牲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成本,在城乡之间是怎样分配的呢?《农民和城市居民》一书即把视野由“资本积累”转向了“成本分担”这一不太被重视的方向。为了下代人的福祉需要当代人作出牺牲,但是,应当由当代人中的谁来承担?承担多少?同样是一个关乎经济平等的问题。

  《改革大道行思录》

  作者:吴敬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0月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政策和公共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已面临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而在过去五年,吴敬琏站在前沿,一直在关注并致力于探讨改革如何继续深化、进步。《改革大道行思录》即为他此间的文集。

  他直面中国当下经济现实,全书涵盖的内容,既有改革总体方案、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等基础问题,也有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反腐等经济社会议题。重拾市场经济的共识,推动深化改革的前进,是他在经济思想中的基本关切。

  《突围集》

  作者:周其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学者阵营中,周其仁是重要的一位,也是特别的一位。他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为理念,走到真实的经济生活中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现状,既到企业与企业家们讨论,也到各国和地区审视他们的发展态势。

  继续深化改革是政策层面也是理念层面的共识,但怎样实现深化改革?深化何种改革?摆在中国面前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保障和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周其仁寻求“创新突围”、“改革突围”,在《突围集》这本文集中,他具体到改革细节,包括产权改革、城市化下一步、户籍制度、体制成本等议题,按其思考方式寻求中国经济改革突围的方向和路径。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作者:彭文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房地产的状况牵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末以来,房地产开发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而信用(债务)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在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

  他结合实体经济与金融两者,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提出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远非是现实的。

  《贸易的猜忌》

  作者: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霍伟岸等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年的国际经济政策导向,催生了一种围绕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担忧。而事实上,自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来,怎样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就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挑战。甚至退一步说,全球化也并未获得全面的正当性,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就饱受诟病。

  伊斯特凡·洪特退回到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他说的“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就出现了。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当下的全球化走向依然至关重要。

  《当法律遇上经济》

  作者:邱澎生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明清时的中国没有发生欧美“工业革命”那种以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变化,清末以前也并未出现与此相配合的法律改革运动,然而,从这些定论中退回到最丰富的现实生活实践,或许将看到,当时还是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变迁。

  历史学家邱澎生长期致力于探讨当时中国经济与法律互动的复杂性。他通过回顾16至19世纪之间的中国经济变动趋势,对明清中国商业法律的说明与分析,不仅讨论了处理市场交易、商事纠纷与商业契约的法律规范本身,也分析当时中国用以运作商业法律的制度变迁。

  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