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澳大利亚的《洪水》可以再中国化一些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文化谭】

  2017年年底,由上海椎剧场出品、北京中间剧场联合制作的话剧《洪水》首演登陆北京中间剧场,讲述了一个特殊家庭中,母女三人的故事。这是个很现实的故事,但或许本土化再彻底一点会更好些。

  剧本

  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推理故事

  《洪水》是澳洲女作家Jackie Smith的作品,导演Moira Finucane也是她的长期拍档。中文版宣传里,说这个剧是“哥特式戏剧”,这可能是个小误会。"gothic"这个词是可以用来形容设置在荒凉野蛮氛围内的恐怖故事,直接用“哥特式”这个词未必合适。澳大利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特别是遇到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洪水》强调的应该是后者。

  这部戏讲述一个离家多年的女儿,突然从国外回到家里,与间歇失智的母亲和严重酗酒的姐姐相见。在洪水泛滥的夜晚,揭开家中深埋多年的秘密。这个戏虽然只有三个女人在台上,但剧情却是紧紧围绕着从未出现过的几个男人展开的。设定上多少跟哈罗德·品特的《回家》和山姆·谢泼德《被埋葬的孩子》类似,也是回家掀起的带点扑朔迷离的风波。

  这个剧本读起来就像是一个层层抽丝剥茧的推理故事,人物出现的时候总是带着秘密或者让人好奇的性格,她们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也总是会隐约让人感到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而剧情随着叙述和冲突几番反转之下,更是能够印证这母女三人各自的心理脉络。这戏人物不多,场景没变化,情节基本都是靠叙述,就像是三个女人在给观众讲恐怖故事一样,如果处理到位,会是静悄悄地毛骨悚然的效果。

  改编

  国内版本欠缺本土化

  但是中间剧场这个版本,虽然也是澳洲导演亲自来执导,但并没有看到太多心理恐怖感。游泳池的布景乍看很新颖并颇具象征意义,但仔细想来有些抢戏了。现实主义的那种窒息感,是需要演员在最写实的环境中通过语言和状态营造,但是游泳池底的设定却令人感觉舞美在大喊“看我看我”。

  表演上,三位演员都很投入,但有一些语速和节奏,能看出来是揣摩外国人讲话习惯后加上的效果,其实没有太大必要。如果大家都能忘记这是一个外国戏,或许还能更加自然一些,因为外国人说话真的不像译制片里那样。

  能在北京看到这个优秀的剧本上演很幸运,但是处理上还可以有更好的地方。这是个很现实的故事,其实或许本土化再彻底一点会更好些。毕竟,这类故事在中国也不少见的。

  大姐

  这个戏里大姐的角色其实特别吃重,她身上可以说背负了太多压力和秘密。长久的身心伤害让她酗酒,但她一上场我就出戏了。因为这个人物塑造上有太多外化的东西,走路姿势和骂脏话并不足以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总让人感觉她的情绪和动作脱节。

  我没有办法在现实中找到这样一个人,因为她手脚都是错位的、别扭的。即使是有这样的设计,也没有很好地长在演员身上。大姐最后崩溃那段——她真正崩溃是在告诉大家父亲还活着的时候,但之前她的戏已经卸掉太多力道,这里冲击力反而差了很多了。

  妈妈

  妈妈其实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物,总是隐约感觉她一开始说的白裤衩那段词,也有特殊的意义——她的幻想与懦弱到最后的疯癫,可能最开始都跟白裤衩有关。她为什么会纵容丈夫性侵女儿,又在幻想中把丈夫杀掉?她什么时候装疯什么时候真的恍惚?剧本里明明有很多细节可以去说明,但你看到的就是个乱转眼珠的疯老太婆。演疯癫状态是不难的,但是疯子也有她自己的行为逻辑——在每个疯子心里,自己都是正常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恐惧,逃避,混乱,不用管别人是不是觉得你疯。演到位了,不转眼珠也会让人觉得“这个老太太有点恐怖”。这一点上,顾艳老师有某些时候真的会让人目不转睛地等着她吐出下一句台词,但也有些时候让人出戏。

  小女儿

  小女儿表面是个傻白甜,但你隐约觉得她突然回来必然有原因,或许是前任大姐夫电话里说了很多她不该知道的事情,而且她未必对于小时候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只是看下来感觉舞台能量四分五裂,按说一个游泳池的景是可以帮助聚气的,但是实际上或许反而压住了调度。而且在相对逼仄空间里,人物的移动路线如果非常混乱,其实反而会分散注意力,如果人物动线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不如就坐那儿说吧。

  □尚晓蕾(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