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社科

阅读叶礼庭 在世界剧变中保持智慧的谦卑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1947-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敏锐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于2009年-2011年间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此前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出任多国政府顾问。著有《伯林传》《火与烬》《战士的荣耀》《陌生人的需求》。
《战士的荣耀:民族战争与现代良知》
作者:(加)叶礼庭
译者:成起宏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9月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作者:(加)叶礼庭
译者:成起宏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8月

  拥有哈佛大学历史博士头衔的叶礼庭对日期有特殊的记忆。与无数重要的历史日期相比,2011年5月2日在他的记忆中地位特殊。那是他政治生命的忌日。那一天,加拿大五年之内的第三次大选成为历史。自由党失败的程度出乎所有人意料:它不仅没能取代高端的对手,还让它获得了前两次大选求之不得的多数执政的绝对优势;它自己却被低端的对手取代,丢失了议会里法定反对党的位置,创下加拿大政治的历史记录;更为难堪的是,以自由党领袖身份挑起这次大选的叶礼庭本人居然被自己的选区抛弃,失去了已经保持五年的议员资格,也因此失去了在加拿大政坛上的发言权。

  这不是叶礼庭在加拿大政坛上第一次蒙羞。2006年大选前夕,这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移居欧洲并一直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突然返回本土,大有要为自由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声势。但出师不利,作为自由党领袖位置呼声最高的竞争者,他没能实现已经近在咫尺的“领袖梦”。而他的失败似乎早已预设在他本人探讨现代民族主义的名著《血缘与归属》的标题里。

  “血缘”与“归属”的悖论

  为什么要读叶礼庭?

  作为出生和成长于加拿大的第三代移民,叶礼庭与加拿大之间的“血缘”毋庸置疑,而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欧洲的国际知识精英,他的“归属”却遭到加拿大选民质疑。两次选举,他的对手对他使用的都是同一种火药,瞄准的也是同一个部位。可见即使在文化多元的加拿大,民族主义也同样具有左右选民的魔力。

  2011年的加拿大大选无疑是21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最高案例,也因为叶礼庭的惨败而获得了哲学的意味。叶礼庭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他的惨败是自由主义思想与这个时代关系的一个精准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叶礼庭作为政治家的失败增加了他作为思想家和著述者的魅力。这是阅读叶礼庭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则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巨大成功。作为以赛亚·伯林钦定的传记作者,他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代宗师有过长达十年的密切交往。同时,他长年奔忙于国际政治的前线,频繁穿梭于大众媒体的迷宫,作品既有学术价值和思想分量,又能激起读者的好奇。

  第三个理由是他与俄罗斯的“血缘”关系。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视20世纪为“极端时代”和“短的世纪”,起点是一战爆发的1914年,终点是苏联解体的1991年。而一战最重要的结果就是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这样的标准,俄罗斯的奇特命运成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主要坐标,与俄罗斯的“血缘”关系也是现代政治学者的资源乃至资本。另外,祖辈的“难民”经历是叶礼庭与俄罗斯的“血缘”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难民”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关键词,也是叶礼庭本人全部作品的关键词。获得过加拿大最高文学奖的《俄罗斯相册》一书中,叶礼庭对自己与俄罗斯的“血缘”关系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呈现。

  探寻现代民族主义之源

  怎么读叶礼庭?

  同为现代民族主义的代表作,《血缘与归属》初版于1993年,《战士的荣耀》初版于1998年。根据作者在《战士的荣耀》一开始的交代,这本书是他1993年到1997年间在欧亚非三大洲民族主义冲突的重灾区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也就是说,它应该作为续集,安排在《血缘与归属》之后去读。

  随着民族主义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升级,《战士的荣耀》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格局。比如,因为北约在1994年之后开始对波黑战争实施具体的军事干预,西方国家在民族主义冲突中的身份和作用上升为国际政治学者思考的主要话题。这种思考很容易从自由主义的文学家底里找到渊源。因此,《黑暗的中心》成为《战士的荣耀》简短的序言里反复重现的主题。康拉德在近百年之前通过文学作品完成了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或者说《黑暗的中心》将所有形式的西方“干预”都推上了审判席,也为随后自由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思考定下了基调。正因如此,读完《血缘与归属》后,我们不应急于读《战士的荣耀》,而应先去读(或重读)康拉德的名著。又如,塞族政客通过大众传媒塑造塞族人“受害者”的形象,现代民族主义的营销手段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战士的荣耀》审时度势,开篇就聚焦于“电视的伦理”,其中诸多议论好像是对我们这个“视觉艺术”可以借助民族主义的元素获取暴利的时代的非议。

  此外,两部作品的初版时间都早于2001年9月11日,即早于标志着民族主义向恐怖主义转向的历史转折点。“911事件”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的视野和规则,也自然成为“证伪”超前于它出版的那些涉及国际政治书籍的特定标准。叶礼庭的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这一检验,除了因为现代民族主义(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贯穿911前后两种历史语境的话题之外,还因为它们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性质:

  第一是在场性。叶礼庭虽然长期缺席自己祖国的日常生活,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明星级的在场者。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几乎出现在所有“黑暗的中心”,实时实地见证了现代民族主义的焦躁、偏执和残暴。《血缘与归属》就是六段九十年代初期的在场经验的呈现。《战士的荣耀》中最有意思的也是直接呈现在场经验的段落,比如第三章中作者随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非洲五天考察的日记。通过这些在场经验,这两部作品告诉我们,“极端”的20世纪并没有在充满乐观情绪的1991年终结。

  第二是预言性。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两部初版于911之前的作品对911之后的国际政治有许多精准的预言。比如早在《血缘与归属》的序言部分,作者就已经注意到欧洲狭隘的民族主义正通过“民主的途径”在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迅速扩张。现在,面对英国已经“公投”正式开启脱欧的历程、法国极右政党曾经杀入上次大选“决赛”的天下,作者20多年前的忧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惊叹。在《战士的荣耀》中,作者反复谈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悖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同一和混乱并存的人类生活格局。这正好就是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魔幻。

  第三是文学性。叶礼庭的全部作品都用优雅的语言和考究的叙述写成,具有浓烈的文学性。这两部关于民族主义的作品也不例外。比如,其中的用词和用典、每一章节开头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承接、信手拈来却又恰如其分的隐喻、充满智慧和情怀的细节等等。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对“混乱”的世界,叶礼庭在认知和行动上始终保持智慧的谦卑。比如在《战士的荣耀》里,作者强调,只有认识到对民族主义冲突的任何“干预”实际上都无济于事,国际社会才能为持久的和平“负责地”做一点有限的贡献。还有,作者站在自由主义夯实的根基上,强调唯有通过“个人”的觉醒,人类的历史才能够彻底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充满暴力的噩梦。在这个迷信政治强权和文化霸权的时代,这种智慧的谦卑非常可贵。

  《血缘与归属》与《战士的荣耀》是一位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主义情绪急剧膨胀和现代民族主义冲突恶性泛滥的时代留下的“知行合一”的记录。透过作者考究的语言和缜密的论述,读者很容易从令作者担忧的当时走近令自己不安的此刻。读完这两部作品,我们对“此刻”的时代当然会有更加全面透彻的认知。接下来的还是那个老问题:怎么办?按照叶礼庭的理论,这是需要每个个人通过具体行动来回答的问题。

  □薛忆沩(作家、文学评论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