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新的生活,从回望中开始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我家有个小学生》
作者:蔡朝阳
版本: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11月
《怀旧的未来》
作者:(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译者:杨德友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0年10月
扫码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刚刚过去的一周,无论个人还是公共媒介,关键词都是“2017”和“2018”,是旧年的回顾,和新年的展望。是的,尽管时间的刻度与一年的始终,都是人为的设定,但我们愿意趁着“新年”的机会,体验情感的汇集,重整自己的生活。然而年复一年,新年愿望常是得不到实现的,生活是真的有所更新,还是一切照旧?反思与改变,并不像换一本日历那么容易。

  

  回顾2017

  流行

  2017流行过的“尴尬梗”与“妖艳梗”

  当网络成为交流的主要场域,每一年都会诞生许多新的流行语。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系列,盘点在这一年落地、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语或表达。先后发出了《2017年度第一尴尬梗:社会我XX》《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为XX打call》《2017年第一妖艳梗:请开始你的表演》。和“加油”“点赞”并无太大差别的“打call”,怎么就成为了好玩的热门梗?是出于何种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个听起来很奇怪、很陌生的梗? “社会我XX”为什么会带有混得好、厉害、经验丰富的意思?“社会”在日常生活的用法和学术研究的含义为什么会完全迥异?这几篇文章的深度解读,也许会让你大开眼界。

  逝去

  2017,他们离开我们

  2017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而随着时间一起离开的,还有人。约翰·伯格,齐格蒙·鲍曼,王富仁,周有光,茨维坦·托多罗夫,德里克·沃尔科特,黄易,林奕含,狄百瑞,钱谷融,余光中,屠岸……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共同送别了这些作家、学者、哲学家、诗人。无论他们曾拥有怎样的世俗生活,他们都是人类思想史上耀眼的明珠,都度过了珍贵高尚的智识生活。我们用《2017,他们离我们远去》这篇推送,以祝福送别他们。愿他们离开纷繁复杂的人间,去往更加光明宁静的世界。

  记忆

  走在阅读和向善的路上

  2017年,书评周刊制作了52期封面专题,在微信端做了365次推送。在12月31日,我们为一年充实的工作做了一次回顾。在微信上,我们一年共发布了1411篇内容,累计阅读达到4100万+,拥有近80万粉丝。我们整理了2017年在我们的微信公号上或许最受关注的20篇文章,《在衡水中学过上三年,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遭性侵13年后她选择了死,文学竟也是暴力的帮凶?》《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不是所有女性都应当做母亲》……这些我们一起讨论过的事,你还记得吗?当我们回顾这些内容时,其实也是在回顾这一年人们的心绪与思考集中于何处,让这些成为时代记忆的片段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而我们的一期又一期封面专题,都是希望和大家一起,走在阅读和向善的路上。

  感恩

  我们有喜有悲地回望这一年

  “书评周刊”和“书评君”仿佛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它毕竟是由很多人组成的——我们的记者、编辑、运营、策划、设计师……这是一群年轻、爱读书、或许有趣、愿意去思考的人。抓住年底的尾巴,我们让书评君变身回这一“本体”,请书评君背后的人露出自己的真诚。《再见啦2017,我们有喜有悲地回望这一年》是书评周刊编辑部的集体私人回顾,大家总结与稿件亲密搏杀过程中的得失,感谢一路相伴的友人,或吐槽或珍惜具体的生活。一次小小的任性,是为了和读者们更真切地相会。

  生活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完美的?

  独立教师蔡朝阳的新书《我家有个小学生》展现了一种特立独行的育儿方式和教育观念——他不为孩子选择名校,上学前不教他识字,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高低,他对孩子说,“你有权一生虚度光阴”,“你有权一事无成”。从文章发布后收到的评论看,这种选择相当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有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如果自己当初也能这样幸运,那么现在一定具备更好的快乐的能力;但又有不少人认为,社会的竞争本就激烈,过于放松的教育方式,也许会让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压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完美的?很难说。但“菜虫爸”蔡朝阳的教育笔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在焦虑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和可能性。

  集体怀旧:是病,还是药?

  “怀旧”总能不期然地成为热点,也因此成为不少影视作品的关键词。热映电影《芳华》,校园剧《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连前几天突然兴起的“晒18岁照片”也是如此。90后早已接过80后集体怀旧的大旗,童年吃过的零食、看过的动画片、追过的明星,童年的细枝末节总能把我们拉向遥远的过去,陷入不可自拔的怀念之中。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怀旧?《集体怀旧:是病,还是药?》一文来自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的《怀旧的未来》。关于怀旧,她的答案是“有用”。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怀旧,我们都在试图建立自身与过去、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联系。在不可逆的时间中,“怀旧”以防卫机制的面貌出现,是医治时代心理症候的“偏方”。

  栏目

  格热戈日·亚日那

  话剧《铸剑》

  2018年的第一期福利社,分享的是一场独具吸引力的演出。波兰当红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将鲁迅的《铸剑》搬上了话剧舞台,并在中国进行了世界首演。原著小说是鲁迅作品中最荒诞离奇,又充满着后现代表现主义的小说作品,导演以充满想象力和视觉元素的方式做了“故事新编的新编”,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呢?我们邀请幸运读者1月20日到现场观剧,并写下自己的剧评。

  季卫东 司法与舆论

  这一期的“我有嘉宾”栏目,我们邀请的是法学家季卫东教授。网络讨论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热点是关于“司法”的。比如当事人为司法不公而诉求,比如司法的严肃性被政治化的语言挑战;再比如司法审判被舆论干预,以及司法审判需要舆论的监督。司法与舆论的关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何种情况下,舆论是监督司法,何种情况下,是干预司法?

  理清并重识这些关系,是辨明是非不可或缺的一个法律基础。如果你有相关的问题,或者有这方面的具体困惑,欢迎来提问。

  活动

  2017好书致敬礼观众征集

  经过了谨慎而漫长的甄选,“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也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我们已经先后发布了100本入围图书和36本决选图书。最终,我们将在1月14日,揭晓2017年度十大好书。现在,我们正在为2017新京报·腾讯好书致敬礼征集观众现场观礼,典礼上不仅会颁布年度十大好书、年度致敬奖、华文好书,此外还将特别设置重量级嘉宾的现场演讲。目前已经确定到场的嘉宾有江平、董秀玉、何怀宏、陆建德、解玺璋、雷颐、刘雪枫、欧阳江河……如果你想倾听让你仰慕许久的作者现场演说,想领略重量级颁奖嘉宾的风采,或者想与书评君及各位书评周刊背后编辑记者面对面,就来我们的微信公号报名参加吧!

  本周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