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下一篇

小说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明》

  作者:埃莉诺·卡顿

  译者:马爱农 于晓红

  版本:凤凰壹力·译林出版社

  2018年1月

  2013年,年仅28岁的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凭借《明》(又译:发光体)一书获得布克文学奖,从而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埃莉诺·卡顿的身上也散发着一位年轻作家所具有的新鲜血液与朝气,这本小说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性“80后”作者的先锋魅力。

  《明》的篇幅很长,共848页,让许多新西兰读者望而却步,长度之外,卡顿还用独特的形式营造出“增魅”的氛围。小说一共分为十二章,与星座的数量对应,而短章节的标题也采用了“升交点在处女作”“土星在天秤座”等方式,通过12个来自不同星座的男子构造出一个命运交织的宏大故事。这其中既有爱与恨的矛盾,也有侦探式的悬疑,后现代的隐喻,历史的回望,也难怪在此书刚刚出版,就在各种文化媒体上引起轰动。布克奖委员会表示,这本书是“一部维多利亚式的‘奇情小说’”,《温伯尼自由报》评论这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好读网站则将它列为年度最佳历史小说之一。在复杂繁琐的人物故事之外,埃莉诺·卡顿为读者提供的线索就是原文的“发光体”——太阳和月亮,外版封面也以此为设计思路——在天空中唯一会发光的两个球体的映照下,星座同命运之轮缓缓转动,亏盈升降,这种交替构成了全书的节奏。

  《与特雷莎共度的最后几个下午》

  作者:胡安·马尔塞

  译者:王军宁

  版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胡安·马尔塞是西班牙的国宝级作家之一。与同时代的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哈维尔·马里亚斯等人一样,马尔塞也用缓慢的叙事节奏坚持着传统的西班牙语写作。《与特雷莎共度的最后几个下午》曾在1984年被改编为电影,为部分影迷熟知,但电影提供的只是两小时的故事,小说原著则能让我们看到故事的形成过程。

  这部小说的背景为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彼时西班牙内战已经结束,经济开始恢复繁荣,西班牙国内的各种思潮也相继涌动,机会与失败并存。在这个背景下,马尔塞塑造了一个类似于连的主人公,然而相比之下,这本书中的马诺洛更加被动,他沉陷在对特雷莎的爱恋中,但两个人思想的差距却使他们难以结合。特雷莎不断用大学生的左翼思潮要求马诺洛,马诺洛先是认为这不可能做到,后来却随着爱情的深入而渐渐沦为一件牺牲品,最后,当他真的要突破“左翼先进分子”和“无业游民”的界限,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时候,失败的命运注定已经提前写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