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如果一开始没有相对精准的表述,却在事后随意附加条件,只能视为滥权。
据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10月,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组织的“公选”考试中,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党政办主任李自阳笔试、面试成绩均为第一。然而,在随后公示拟录用名单时,他却被刷掉了。对此,郑州航空港区组织部门解释称,必须要有园林岗位工作经历,李自阳的“党政办主任”不是园林岗位,不符合条件。
李自阳报考的岗位要求有“3年及以上园林工作经历”,而他虽然身为党政办主任,但也是园林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且从2014年起负责镇区绿化工作,先后分管多个绿化项目建设。若硬说这些经历与“园林”无关,是说不过去的。而航空港区揪住“党政办主任”这一职务,强调其从事的是协调性工作,未免先入为主。
毕竟,岗位描述的只是“园林工作经历”,而并没有明确标明是“园林工作岗位”。事先不做精准表述,设定的标准模糊含混;而事后的解释却随心所欲加码,强以自己主观标准衡量报考人,至少是不严谨、不严肃的。既然是公开选拔,则选拔的规则、标准就应该清晰可鉴,尽可能准确无歧义,不然,听任有关部门随意解释,对报考人显然不公平。
对于组织者而言,报考条件、岗位描述力求严密、明晰、无歧义,无疑也是一种约束。这样,就可以避免滥用自由裁量权,甚至人为将标准的边界含糊、模糊。这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要求,彼此都认同规则,彼此都践行规则,而不能莫衷一是。
如果一开始没有相对精准的表述,却在事后随意附加条件,只能视为滥权。也不排除故意设置障碍、操纵人才选拔,乃至还存在“因人设岗”“萝卜招聘”的嫌疑。事实上,在这次招录中,第一、第三名被淘汰,第二、第四名被录用,而被录用的两人恰巧还是一对夫妻。即便再“有章可循”,这样的选人用人标准也难免让人产生负面想象。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串巧合组成的,而近年来,这句话在一些地方似乎可以改为“招录就是一串巧合组成的”。或者说,即便没有巧合也要创造条件制造巧合。由此,也每每让处于择业焦虑的年轻人进而产生公平焦虑。
去年以来,山西吕梁一事业单位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徐州女硕士遭拒录、苏州吴江区一应聘者因专业不符遭拒录等几起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而“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不符合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史不是历史学”等,一度也成了某些公职招录的反讽热语。在“抠字眼”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单位的人力部门的权力恣意与过大的弹性空间。
事实上,模糊预设条件已成为某些单位或个别人一种可进可退的自利性策略。进,可以录用真正的人才;而退,则会为暗箱操作留足余地。无论进退,主动权均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这使得报考人往往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很不可取。
遴选人才是大事、要事。公平是起码的要求,而公平的前提则是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从报考条件、资质审核、笔试面试、录用公示等等,所有的环节都应该坚持规则清晰、公开透明。如果名为“公选”,暗地里仍抱着以往暗箱操作那一套不放手,则“公”在何处?
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组织这场“公选”考试,纪检部门需尽快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在今后的“公选”考试中,相关部门也有必要警惕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随意解释”、“自由裁量权”,让公职人才选拔制度透明、公开、客观,尽量避免招录标准被人为干扰、“随意解释”。
□斯远(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